小寒:宜赏梅饮茶读帖

上海法治报 2023年01月11日

小寒是十二月节,“寒”字下面两点是冰,《说文解字》释寒为冻,此时气温逐渐下降,到了“三九”隆冬,冷得分明。

古人的冬天是所有季节中最难熬的,然而在这个日子,文人们聚会赏雪,赏梅,饮茶谈天。“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地栖居在这人间。

物候

霜雪穷冬

关河初落日  霜雪下穷冬

穷,尽也。冬季为一年之中最后一个季节,故有“穷冬”之称。唐黄滔《送友人游边》有诗:“关河初落日,霜雪下穷冬”。溪边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林村傍溪桥

《早梅》诗: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梅花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习俗

扫雪烹茶

茶以雪烹  味更清冽

茶以雪烹,味更清冽。雪水谓之半天河水,不受尘垢,幽人吸此,足以破寒。

粉墙松盆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松盆,也作盆松,盆景的一种。在北方很少见松盆,苏杭一带却十分常见。园林里经常会有专门的松盆区,摆着各式各样的松盆,与粉墙黛瓦相得益彰,像是一幅裱起来的画。

雪江归棹

水远无波  天长一色

《雪江归棹》图是宋徽纵赵佶所作山水长卷,纵30.3厘米,横190.8厘米,表现雪后郊野的江山景色。画的左上方有赵佶瘦金书题“雪江归棹图”,卷末有“宣和殿制”及“天下一人”草押,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蔡京跋云:“伏观御制《雪江归棹》,水远无波,天长一色,群山皎洁,行客萧条,鼓棹中流,片帆天际,雪江归棹之意尽矣。”

南窗日暖,静静把玩古人画轴,高濂谓之:“我把图,是人玩景,对景观我,谓非我在景中?千古尘缘,熟为真假,当就图画中了悟。”

温泉避寒

御沟泉合如环素  火井温泉在何处

泡温泉,也称为泡汤,汤原意为开水,现在日本还沿用这种用法。陕西骊山华清池和北京昌平的小汤山都是古代比较有名的温泉。温泉之形成分两种,一是岩浆作用或火山爆发形成的“硫磺盐泉”;一是地下水受地壳运动影响变为热水冒出,称为“碳酸盐泉”。而以中医为基础、医疗养生为目的的加药温泉则被称为“中华汤”。

烘山芋

半园荒草没佳蔬  煮得占禾半是薯

冬天里的烤红薯是寒冷中的温暖。路边的烤红薯总是以一种极其原始的样貌出现,翘着皮的深色大铁桶,里面藏着一颗颗热乎而甜糯的大红薯,香味在被冻住的空气流窜,畅行无阻,经常隔着好几条街就能闻到,伴随着口水的分泌。

现在烤箱普及,在家里也可以做出好吃的烤红薯,重要的是一定要买甜白薯。但是每当想起裹着大毛围巾、戴着露指毛线手套的烤红薯人,还是想吃那些从神秘的大铁桶里拿出的红薯。

风雅

天气很冷,容易生病,不仅我们现在会发生流感,古人的冬天也不好过。于是朋友之间便会频频致信问安。在流传下来的可以归为王羲之名下的刻帖或摹本中,有很多是写在冬天的,冬天的不安,使这种“琐事碎语”的信笔大大增多。比如《积雪凝寒帖》《快雪时晴帖》《寒切帖》《冬中感怀帖》等等。

寒切帖

《寒切帖》(纸本,横25.6cm纵21.5cm),又名《廿七日帖》《谢司马帖》,为唐人勾填本,有乌丝栏。草书五行,五十字,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是王羲之为数不多的唐人模摹本之一。董其昌在《寒切帖》后的题跋云:“右军真迹,世不多见,唯吾乡陆文裕公家《月半帖》,吴门王文恪家《此事帖》与此而三耳。所谓山阴衣钵,非具眼者不可与传也。”

董其昌将其称为右军真迹,恐怕是董氏恭维藏家之言。然而纸本墨色浓淡变化,使转轨迹清晰,连带自然,与刻帖相比,可谓“下真迹一等”。

全文为:

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旁押僧权二字)、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慰已模糊不清)。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俱)。羲之报。

除董跋,后面还有娄坚(1554-1631)跋云:“此右军《廿七帖》为长州韩宗伯收藏,去年春始获见之,今又从辰玉内翰索观,寻绎再三,往往得其异趣,真所谓从容中道者,米元章云:世人以努张为筋骨,不知不努张自有筋骨焉。余幸得再睹神物,益信此语之妙解。”不努张之意,应就是孙过庭《书谱》中所评:“志气和平,不激不厉”。

此帖曾收入南宋绍兴内府,后经明韩世能流传到明末清初王氏家族,即王锡爵、王衡、王时敏祖孙三代,王时敏为清初山水“四王”之一。

摹本中有僧权的鉴藏印(南朝梁武帝爱书,不仅留下与陶弘景论书、命周兴嗣集王字编写《千字文》,还设立了专门的文物鉴赏机构,徐僧权就是其中的鉴藏家之一。当时梁武帝喜爱王羲之的字,便重金搜罗天下王书,收上来的尺牍手札真真假假,就需要鉴定,除了徐僧权,还有朱异、唐怀充、姚怀珍、沈炽文等,其中以徐僧权最为著名。二王书札如王羲之《定武兰亭》、王羲之《丧乱帖》、王献之《廿九日帖》中都曾出现了“僧权”押署),到宋代,《寒切帖》被刻入了《淳化阁帖》《大观帖》,明代时,又刻入了《宝贤堂帖》《玉烟堂帖》等,清代刻入《邻苏园帖》。

冬中感怀帖

吾食甚少,其中的“食”,也有两种意见。王羲之长期服食丹药,有《服食帖》:“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文中也提到了身体劣劣。但此处似乎不应是服食,《淳化阁帖》中还收录了一则王羲之的《冬中感怀帖》,与此《寒切帖》十分相类,文中提到“冬中感怀深,始欲寒……吾故苦心痛,不得食,经日甚为虚顿。力不及具。”也是说冬天,同样的不思饮食,同样的身体不佳。也许这就是王羲之晚年,在会稽山阴的生活状态吧。

值得一提的是,这封《冬中感怀帖》写于十一月四日,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八百年后的南宋,一样在绍兴的山阴,感受阴寒湿冷风雨交加的陆游,写下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只是,与陆游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但又不得不得忍受着“我与狸奴不出门”不同,王羲之早已“身心安处是吾乡”了。

(综合整理自三联生活周刊、央视新闻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