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两代人近三十年的脱贫故事

上海法治报 2023年01月13日

“《山河锦绣》叙事节奏快,极具戏剧张力,直面贫困,用真实的镜头和生动的细节展现大山深处的贫苦村貌。剧集开篇将赵家村的贫穷刻画得淋漓尽致,如学校因拖欠工资,面临无老师给孩子上课的困境;村里账上仅剩15元钱,村民被迫上山砍树解决民生开支……全剧以如何才能摆脱贫穷为叙事主线,用一个村、两代人、近三十年的脱贫奋斗故事,串联起由贫穷到脱贫的山乡巨变。”

《山河锦绣》

导演: 余淳  吕紫伯

编剧: 由甲  韦言  吴海中

主演:李乃文  颜丙燕  王雷  胡明  姜冠南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首播:2022-11-15

集数:33

单集片长:45分钟

剧情简介: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西部山区,赵、柳两个不同姓氏的村庄因为一场天灾合并成一个村子,村支书赵书和对由于自然灾害和两个村子多年积怨等原因造成的贫困现状痛心疾首,一心想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同时,他还要处理好与以柳大满为代表的柳氏村民之间的关系。当年曾经跟随父亲下放到村子里的国文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与赵书和、柳大满在少年时都是好友,国文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后始终关注着村里的情况,让这片土地摆脱贫困也是他的多年夙愿。三个人为了摆脱贫困做出各种努力和尝试,两代人前赴后继投身扶贫事业,最终使村庄彻底摆脱了贫困。

《山河锦绣》的时间跨度近30年,两代人前赴后继投身脱贫攻坚战,最终使自然环境恶劣、交通偏远闭塞的村庄彻底摆脱了贫困。剧集以小见大,史诗般呈现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

剧中,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西部地区,一场暴雨引发泥石流,淹没了半山村。半山村只能与下游的柳家坪合村。但是,半山村的赵姓与柳家坪的柳姓有世仇,世代不通婚。族群矛盾和贫瘠生活,困住了这个合并后的村庄。

穷则变,变则通。剧中,村支书赵书和对这片土地饱含深情。他始终认为土地是农民的根,希望靠种地让村民住上“金窝窝”,过上好日子;村委会主任柳大满头脑灵活,多次带领村民进城务工,并积极引进外商在村里建水泥厂,想让村民在家门口挣工资;副县长国文则致力于推动村庄可持续发展。他为了解决水患四处奔走,坚决关停造成污染的水泥厂,同时引入省农科院的优质小麦种植项目。

脱贫攻坚任务十分复杂艰巨。村里因水泥厂偷排污水造成土质污染,有些村民得了肺病,农作物大面积减产。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更像饮鸩止渴。目光长远的国文顶住各方压力,努力改变这种发展模式,引领村民真正、长久地脱贫致富。

《山河锦绣》还真实还原了20世纪90年代西北部分地区的贫困面貌。除了落后的村庄面貌,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也很落后。有人为了获取短期收益,上山乱砍滥伐;有人教育意识淡薄,反对孩子上学;许多家庭仍存在包办儿女婚姻的现象等。在扶贫队进驻村庄后,一些村民“等靠要”的思想十分严重,甚至错误地认为扶贫就是“发钱”。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唯有打破落后观念的束缚,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剧中,基层干部赵书和深知水患之苦,希望通过兴修水坝,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他对老百姓说,“今年修水坝,下雨不害怕;今年流些汗,明年吃饱饭”;乡村教师柳秋玲希望通过教育真正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挨家挨户劝说村民送孩子上学……

从赵书和兴修水利之梦,到柳秋玲教育脱贫之举,《山河锦绣》展现了两代人不断破除思想坚冰,最终带领村庄成功脱贫的奋斗过程。

此外,剧中人物群像塑造接地气,充分挖掘人物性格,注重细节刻画,摒弃“脸谱化”“高大全”。正直倔强、豪爽仗义的村支书赵书和,沉稳冷静、目光长远的主管农业副县长国文,能言善辩、精明世故的村主任柳大满,这三兄弟的形象有血有肉,他们的脱贫奋斗历程贯穿全剧。

《山河锦绣》塑造了脱贫攻坚战线上各个维度的人物群像,如党政领导干部、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对口帮扶单位、基层党员、贫困户群众等,将不同人物的成长、两代人前赴后继投身扶贫的故事,浓缩在国家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事业之中。

(综合整理自海南日报、人民日报客户端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