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监督调研组调研多元解纷平台建设 资料照片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上海市促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条例》实施以来,效果如何?还有哪些瓶颈问题需要突破?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开展执法检查具有重要意义。日前,上海市人大赴徐汇区开展了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市区人大联动监督,调研组在徐汇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调研了诉调对接、“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建设等情况。
诉源治理让矛盾化解在基层
加强多元解纷工作的关键是推进诉源治理,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2018年至2022年,徐汇法院法官人均结案达300件以上,人少案多矛盾一直存在。2021年《条例》颁布实施后,徐汇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了诉源治理工作情况专项调研,重点聚焦“两大两多”,即非诉讼争议解决大平台建设和诉源治理大格局构建、多元化解矛盾机制和多方参与机制完善情况。
徐汇法院依托“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对接区内13个街镇调委会,根据街镇的司法需求定制授课菜单,并以《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实施为契机,结合典型案例对涉民生条文进行深度讲解。自2018年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开展专题培训85场,线上线下各类咨询指导2700余次,培训指导人数8100余人次。针对疑难复杂案件,安排资深法官通过线上法律咨询、视频在线指导、现场纠纷调处等方式,提供专业法律支撑。针对街镇调解委员会处理较多的继承纠纷、人身损害纠纷等开展类案指导,提升调解协议规范化、证据材料完整性等,确保调解协议后续对接法院快速确认。
通过全面对接区司法局“智慧调解”平台,畅通效力确认渠道,加大对司法确认程序的在线办理力度,缩短司法确认办理期限,从当事人签署协议至完成司法确认最短仅3个工作日。法院的指导有效保障了人民调解协议的质量,2021年以来,徐汇法院依法对符合条件的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率达到99.8%。
徐汇法院于2021年10月被确定为上海法院调解前置工作试点法院之一,落实条例第四十九条的要求,深入推进调解前置工作,至今已推送并启动7562件,调解成功6530件。
社区治理亟需专业法治力量
徐汇区人大代表、天平街道永嘉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万莉娜则表示,居民区的矛盾非常多元化,传统的讲情讲理已经远远不够,还需要多部门的协作、法治专业力量的加入。
她举例说,小区曾出现占地僵尸车,居委、物业与车主几番沟通调解都无果,车主始终不愿配合挪车。后来找到交警,而交警只能处理马路上的车辆,对小区内的车辆没有执法权。“最后,居委、物业与相关职能部门一起联动,才把僵尸车清理掉。”万莉娜说,“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的问题,单纯依靠法律法规很难处理,需要多部门的参与,通过法律法规、社会公德、人情道义来综合解决。”
在万莉娜看来,社区矛盾纠纷的调解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希望能有更多如“甘棠树下”法官的专业力量下沉到社区,在化解纠纷时,多听听专业人士的意见。同时她建议列一个调解员清单,“社区如果碰到什么疑难复杂案件,可以咨询专业人士”。除此之外,她还希望能够有多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居委会作为一个点位收集社情民意,遇到矛盾纠纷,相关部门能来基层现场开一个协商的联合会议,通过大家的智慧,统筹各方的能量,帮助基层解决一些矛盾纠纷。
智能化赋能多元化解矛盾
去年12月15日,“解纷一件事”平台上线,对接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等10类纠纷化解途径,整合全市15个部门的解纷资源,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业务流程优化再造,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普惠的解纷服务。平台搭建完成后,成效还未完全凸显,比如不少当事人依然选择线下面对面咨询、申请。
为此,徐汇区人大监察司法委副主任委员朱志忠建议进一步提升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信息平台的智能化水平。“要以智能化充分赋能多元化解纠纷,平台建设的着重点应该从管理需要转到电子签章,电子送达等用户体验上来,提高在线调解的使用率。”
朱志忠还建议进一步拓展商事纠纷的市场化调解的路径。在他看来,现在电子商务平台的高速发展,消费活动越来越多地依赖平台,而不是传统的实体店。所以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很多新类型的纠纷。“比如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目前的调解力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所以我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商事纠纷调解的专业社会力量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商事案件的溯源治理,有效分流商事矛盾的纠纷,更多的通过市场化的第三方调解方式来化解商事纠纷。”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