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标签岂能瞎贴?

上海法治报 2023年04月21日

张琦

每天都要去超市或菜市场买蔬果。我的购物经验是“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因此,我买东西始终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一等价钿一等货嘛!实践中,我这个购物理念也得到充分验证——同一个品种的蔬菜,往往是价格略高的要比价格低的来得新鲜……我购物还有一条原则,就是偏爱选购标有等级的商品,总认为等级高低意味着产品优劣。就拿挑选水果来说吧,我喜欢挑选贴着“优”“精品”或“壹级品”标签的买,这种等级标签就是产品质量的“身份证”。可是,有一次我去超市购物,却彻底颠覆了我的“三观”。

那一天,我要烧一个蕃茄炒蛋,却忘了买蕃茄,好在家不远就有一家超市。来到人头攒动的超市,却见蔬菜区旁几个工作人员在往红澄澄的蕃茄上贴印有“壹级品”的标签。我问,这些“壹级品”的标签是供货商提供的?其中一位工作人员回答的很利索,这些标签是我们老板去印刷厂订做的……听罢此言,我醍醐灌顶——原来市场上一些标明“身价”的标签竟是商家“自力更生”的产物。

其实,产品等级的划分还是有章可依有规可循的。相关部门对产品等级的认定也是有完整的行业标准的。上述现象的出现,恰恰反映出质量监管上还存在“最后一公里”。

产品质量等级虽然属于非强制标注项目,一旦标上“优质”“精品”等标签,对促进产品的销售是有一定帮助的。买卖讲究的是诚信经营,如果无中生有,一味地“摆噱头”,最终受伤害的其实还是商家本身。当然,相关部门对此类弄虚作假行为要予以制止和教育,切不可任由其滋生蔓延。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