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念,为传统草编注入新生命力

——记国家级非遗徐行草编市级传承人王勤
上海法治报 2023年04月24日

□法治报记者  陈友敏

在嘉定徐行,流传着一个“草编仙子”的传说: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十分贫穷,出嫁时连双鞋都没有。出去放牛的她灵机一动,用河边的黄草编了双草鞋,穿着出嫁了。后来,村里的姑娘纷纷效仿编织。如今的徐行,生活着一位草编巧匠,她的手比传说中的“草编仙子”还巧。她就是王勤——国家级非遗徐行草编市级传承人。

创新,赋予草编更大的艺术价值

坐落于嘉定区徐行镇的“传艺春晖”草编展示厅内,陈列着各式的草编拖鞋和草编包包,花色各异,精致美观。徐行民间素有“编筐打篓,养活九口”的俗语。一直以来,黄草编织都是徐行农民的主要副业。清末时,徐行草编拖鞋畅销全国,之后甚至远销海外。

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中,王勤是“70后”、小字辈。别看她年纪不大,在黄草编织这行,她已经是老行家了。王勤上小学时,心已被黄草编织拴住了。她回忆道:“在我小时候,家家户户把草编作为副业。我家主要编包,外婆和妈妈都会编,我在旁边自然而然就学会了。”长辈都说她是个聪明,爱动脑子的孩子。在奶奶、外婆、妈妈的熏陶下,王勤很快掌握了黄草编织技艺,而且进步神速。到了上中学时,大人手里的草编活,她都能拿得起来。

后来,随着大量工业品进入市场,草编制品渐渐没落。周围坚持从事草编的人越来越少,王勤也进入了一家鞋厂工作,草编成了她业余的小爱好。到了2008年,国家逐渐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艺术的传承,“徐行草编工艺”于2008年1月24日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睹徐行草编从鼎盛时期到逐渐凋零,王勤下定决心要将草编技艺传承下去,并且全身心地投入了进去。她持“匠人”之心,刻苦钻研草编技艺,师从老一辈草编传承人计学成先生学习编织设计,虚心向广大编织能手、老艺人学习取经。在不断的努力之下,她的草编设计与编织技艺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系统的学习后,王勤不再停留在传统草编技艺上,而是寻求创新,赋予草编制品更大的艺术价值。在草编作品原有的民间特色的基础上,她创新图案的设计,并尝试从传统平面类设计转向立体编织。同时,王勤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藤柳编织的传承人,探索草编与其它编织元素的完美融合,目前已独创了复古时尚草编包、草柳编龙凤果盘等新型草编作品80余件,草编作品设计稿等相关作品100余件。与上海艺术品博物馆合作完成徐行草编创新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新品20余件。新创作的草编作品更具时尚和魅力,给传统的草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传承,发扬非遗生命和活力

王勤认为,作为“非遗”传承人,自己独有匠心还是不够的,应该把“非遗”内在的生命和活力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发扬光大,活化成大家日常生活中的活跃元素,才是可持续的传承。

为了进一步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行草编,王勤充分利用当地黄草编织的传统优势,群策群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吸引更多的志愿者与群众参与其中,将草编文化推向更宽广的舞台。她经常组织相关志愿者培训和手工编织比赛等,扩大编织志愿者的队伍,以提升志愿者们的黄草编织技能。她深知要使草编文化发扬光大靠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她录制了《海派百工》等十多部教学片和纪录片;还主动参与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培训指导活动70多次,受训人次达1万2千多人。可喜的是草编的传承有了新突破,学校设了课程,孩子爱上了草编,草编后继有人了;徐行草编走进了监狱、净化服刑人员的心灵;走进了中华艺术宫、美术馆、其他区镇,被更多人喜欢。她用志愿行动,将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