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信息发布将载明如何影响市民

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马坚泓做客“2023上海民生访谈”
上海法治报 2023年04月26日

□记者  夏天

本报讯  当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后,高铁、航班、地铁会采取哪些临时性调整信息?市民如何能提前准确全面掌握情况?“2023上海民生访谈”昨天邀请到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马坚泓。他介绍了《上海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修订情况,要求对市民生活影响较大的信息将在预警发布时“应发尽发”,同时预警情形一旦发生变化,必须要及时调整、解除,避免对市民工作、生活、出行造成不必要的影响。他还明确,上海将落实微型消防站24小时值守。

“过去,我们的预警提示对工作、生活、出行会产生哪些具体的影响,还不够全面、精准、细致。这次修订,针对预警做出的防范应对措施可能会对市民朋友们产生的具体影响,被纳入了预警信息发布范围。比如,高铁、航班、地铁临时性的调整信息,让广大市民能够提前准确地全面掌握情况,尽可能减少造成的不便。”马坚泓说。其次,《办法》在信息发布的渠道上做了整合优化。《办法》还进一步规范了预警发布后的响应和调整、解除程序,要求相关区和部门、单位收到预警后,必须迅速采取措施,及时落实各项防范应对工作。预警情形一旦发生变化,必须要及时调整、解除,避免防御不足或者过度防御,对市民工作、生活、出行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马坚泓披露,去年,全市共接报火灾15916起,造成72人死亡、9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86亿元。同比,火灾起数、死亡人数、直接财产损失分别上升5.27%、10.77%和4.52%。今年,全市生产生活已基本恢复常态,商业展演、会议论坛、体育赛事等人员聚集活动已全面放开,城市火灾风险随之上升。仅第一季度,全市共发生火灾5013起,亡32人,伤8人,直接财产损失3869.54万元;除受伤人数同比下降55.56%以外,火灾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财产损失分别上升42.82%、113.33%和26.86%。

马坚泓表示,市应急局将会同市消防救援总队,深入推进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要聚焦各区高低大化、老幼古标(也就是——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大型综合体、石化企业;养老服务机构、幼儿教育场所、文物古建筑、标志性建筑)等重点高风险领域,会同行业部门制定重大安全隐患和重点检查事项清单,坚决落实提级督办、联合执法、明查暗访、“开小灶”等措施,切实消除区域消防安全隐患;要持续发力消除火灾事故“顽症”,加大对电动自行车、厂房仓库、建筑工地、经营性“小场所”、醇基燃料储存使用等领域专项督导治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