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通讯员 马文艳
科技赋能推动检察治理体系的深度变革。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办公室(以下简称“未检办”)深化运用数字检察理念,能动创设多个可视化监督模型,以“数据要素”推动溯源治理,赋能数字时代未成年人保护提质增效,实现从“办一案”到“治一片”的拓展效果。
“数字检察”畅通求学平安路
校园周边安全切实关系着孩子们的人身安全,未检办联合区未成年人保护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向全区81所中小学、幼儿园发放关于校园周边安全情况排查的调查问卷。经数字建模分析汇总,发现该区部分校园周边存在学校门口限速标志、学校区域辅助标志缺失以及上下学时间校门口道路机动车乱停靠现象,严重扰乱校园周边安全秩序。
通过实地调查走访,主动核查事实,未检办就未有效设置交通标志的问题,以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磋商的形式建议相关单位完善校园周边交通安全设施,确保学生出行安全。
根据模型数据反映出来的各类倾向性问题,未检办联合区教育局未成年人保护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区公安分局交警支队进行协商,推动解决所涉学校门口道路未设置相应交通标志以及校门口道路机动车乱停靠等影响学生安全出行的隐患问题。未检办于全区各中小学开设交通安全专题课,以案普法,提高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安全意识。
今年,未检办将持续聚焦校园周边安全问题,履行检察监督职能,依托大数据模型,有序推动校门口违规摊贩、校园附近酒吧、烟酒售卖点、文身店等场所治理,努力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规范一类”的黄浦监督范本。
多方合力守护清朗网络空间
未检办在办案中发现,未成年人在网络中易面临网络欺凌、诈骗等风险。为此,未检办锚定网络保护这一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公安、妇联、网信办等部门共同至某互联网企业召开“网络服务提供者履行强制报告义务”座谈会,建立《推动互联网企业主动履行强制报告职责融合式监督模型》,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公安网安支队、12309等不同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明确筛选规则、建立关键词库、设立涉及年龄、低俗不雅词汇等异常标签,将网络数据进行交互比对,以精准锁定辖区内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线索。
针对随意发送网络不雅图片的情况,未检办督促企业健全完善信息内容发布审核机制,加强“青少年模式”建设,推动区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提高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意识,进一步营造清朗网络环境。未检办还积极走访教育、公安等部门,商议制定《关于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案件强制报告与处置干预的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学校保护。
数字化检察监督推动“网约房”治理
直接通过网络预约居住的“网约房”是近年来新兴的住宿业态。未检办在办案过程中发现,辖区内一些酒店、宾馆等“网约房”管理存在漏洞,未有效落实入住实名登记和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义务致发生违法违规问题。
未检办获取该线索后第一时间开展调查走访,通过调取住宿业工商登记记录、“网约房”登记记录、未成年人住宿登记记录等数据,经筛查、梳理发现辖区内“网约房”注册信息500余条、传统旅馆业经营主体200余家、青年旅社21家、电竞酒店7家。
通过数字化手段分析研判,发现这些“网约房”管理规定、管理要求、监管力度均不相同,且层次不一。
为了推动企业主动履行经营主体责任,未检办向相关“网约房”企业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要求其及时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落实接待未成年人入住相关措施;提高安全巡查和访客管理,预防发生不法侵害;加强对员工的法治宣传和业务培训,提升员工法治意识。相关单位均已整改并回复。
与此同时,未检办积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联合区公安分局、区文化和旅游局执法大队对重点企业单位开展集中普法宣传,并重点就“网约房”涉未成年人保护开展联合专项治理行动,共同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正义说法>>>
数字检察战略是法律监督质效飞跃的关键变量和科技翅膀。黄浦区检察院通过数字化应用让未成年人保护难题得到靶向施治,提升“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的实效水平,全方位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携手各方,凝聚未成年人保护的工作合力,共同把未成年人保护这项“朝阳事业”做实做好。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