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记徐汇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朱兰
上海法治报 2023年05月08日

□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位于徐汇区斜土街道的江南新村是一个普通的老式小区,对于生活在此的老人而言,朱兰是亲切又熟悉的,她是这里的“健康大管家”,也是老人们的“娘家人”。

从医25年,从一名心内科医生转变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她坚守在一线穿行在社区,身体力行地推进医改,筑牢基层卫生健康这道堤坝,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贡献着巾帼力量。她就是徐汇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南团队团队长朱兰。

从专科医生到社区医生

朱兰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98年,她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徐汇日晖医院。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她先后在门急症、重症监护室工作过。

在朱兰工作的第7个年头,上海开始推行社区卫生改革,朱兰所工作的日晖医院在当时转制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朱兰面临事业的第一次选择。

在那个年代,社区医生的地位并不高,是继续做专科医生还是成为一名全科医生?朱兰叩问自己的内心:怎样做才能改变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状况,防止小病拖成大病?朱兰知道,答案在社区这第一道防线,而全科医生正是承担这一重要使命的最佳人选。

用朱兰的话讲,“如果说专科医生是在下游救治落水者上岸,那么全科医生的职责就是在上游阻止人落水”。于是,她选择了坚守社区的岗位,背起医药箱,骑上自行车,开始一次又一次在社区里穿行……

推医改试水慢病“群组干预”

2011年,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家庭医生制,朱兰成为了第一批家庭医生,朱兰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那一年作为上海的试点单位,启动了覆盖全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那年盛夏,朱兰和同事们一户户敲开居民的家门,宣传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这么多年下来,居民的认可让签约数多起来,如今朱兰签约的居民已达1829人。

在分析居民资料时,朱兰意识到,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慢性病正呈现井喷的现状,为此,朱兰打开思路,探索创建慢性病群组干预管理新模式,并把这个模式在对口的江南社区进行“试水”。

社区里的陈阿姨就是一位高血压伴微量蛋白尿患者,需要吃多种药物控制病情。在干预管理下,半年时间里,陈阿姨和病友们一起学习如何控制饮食、合理运动、制定健康计划并实施,血压得到了有效控制。

带领团队将“健康关口”前移

作为上海市首批全科团队长,朱兰致力于全科团队的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她带领团队内10名医务人员承担着辖区内2.1万余名人口的基本医疗及预防保健工作。

朱兰每次遇到新来就诊的病人,看完病配完药总是让病人再来她这里,把每种药的用量、用法都仔仔细细写在药盒上,让老人一目了然。

这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从二、三级医院转来,或者毕业于优秀的医学院,但他们都和朱兰一样选择了家庭医生这个平凡的岗位。

“家庭医生看起来是‘细碎’的,但当我和中科院吴孟超院士并肩站在中国医师奖颁奖典礼上时,当我和吴老一起获得全国最美医生的荣誉时,当我和吴老一起获得同济医科大学十大杰出校友时,我找到了作为个人和一名医生的职业价值所在。做好一名全科医生,是我将始终坚持的选择!”这是朱兰的选择,也是她从医的初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