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法治报记者 徐荔
父母包办婚姻、丈夫专制冷漠,这是张莉(化名)对自己“不幸”前半生的总结,不快乐的成长环境让张莉内向敏感,沉默寡言,形成了偏执的性格。而结婚后依旧不幸福的她在多次与丈夫发生争执后持刀相向……
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刑后,张莉面对望不到头的刑期迟迟无法投入正常改造,对自己几乎是抱着放弃的态度。但是张莉的主管民警,上海市女子监狱的民警郭薇薇却不想放弃她。“张莉虽然难管,但她的人生遭遇的确值得同情,如果她现在就放弃自己,那未来漫漫长路她要如何走?”
张莉也不曾想到,她会在民警的引导下,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二次思考和擘画。
不幸的“前半生”
“薇薇,张莉又跟监室里的人吵架了……”“我现在就回来。”刚下班就接到电话的郭薇薇掉头又回到了办公室,这是她的工作日常。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单位电话响起,听到责任区的服刑人员出现情绪反复等难以处理的问题时,郭薇薇都会第一时间回单位开展工作。为了让大墙内的人改造好,让大墙外的人生活好,即使再疲惫,使命在肩的她都会义无反顾地行走在攻坚克难的教育道路上。张莉就是郭薇薇主管的服刑人员之一。
从服刑之初,张莉的表现就相当消极,仿佛已经放弃了自己。郭薇薇经过观察发现,敏感多疑的张莉迟迟无法投入正常改造,习惯性地把一切问题都归咎于他人,甚至对善意帮助他的其他服刑人员,她也没有感谢之意,反而认为别人干涉了她,还为此经常与他人发生矛盾。
张莉的情况让郭薇薇特别上心,经过了解郭薇薇得知,张莉的前半生过得颇为曲折,她感觉家人似乎更喜欢男孩子,对她的教育往往简单粗暴,动辄打骂。张莉由此变得内向敏感,越长大越是沉默寡言。
成年后,张莉本以为有机会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可是家人却强势地干涉她的婚姻,张莉就这样嫁给了家人看好的对象。
婚后没多久,张莉就发现这段感情基础不牢的婚姻根本无法让她获得幸福。在张莉看来,丈夫专制、冷漠,一言不合还会对她动手。两人发生过很多次争吵,尤其是当张莉在进修时认识了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也开阔了眼界,可是丈夫却认为张莉与他人的交往不正常,甚至开始阻止张莉外出。
本就没什么感情基础的夫妻关系因为一次次争吵变得岌岌可危,张莉心中积累的怨恨也终于在一次争吵中化为一把利刃,刺入了丈夫的身体……
不再满身是“刺”
服刑后,张莉抗拒狱内改造的一切,对违纪扣分等处罚手段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根据监狱对张莉的危险性评估显示,她有着高度暴力倾向和中度自杀自残倾向,同时还有抑郁症。
监狱民警对服刑人员开展教育矫治,不仅是为了监管安全,更是为了改变一个人今后的命运。
郭薇薇分析,虽然当下张莉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但也不能任由她自暴自弃,她还有漫长的人生路要走,她仍有机会悔罪、改变。为此,郭薇薇经常去找张莉谈话,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一开始张莉说的都是自己对父母、对丈夫、对其他人的愤懑情绪,郭薇薇也不反驳,耐心听她诉说,给她倾诉与发泄的机会,让她感受到民警的耐心和关心。时间长了郭薇薇发现,张莉虽然怨恨父母,认为是他们的强势干涉才导致后来的悲剧,但也时常会流露出对家人的想念,以及与父母沟通的渴望。
毕竟是血浓于水,郭薇薇决定以亲情关系为纽带作为与张莉个别谈话的切入点,与她建立信任关系。
一方面,郭薇薇积极与张莉的家人联系,把张莉在狱内改造情况告诉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多关心包容张莉,成为她的依靠。另一方面,郭薇薇鼓励张莉每月写家信回家,并帮助张莉申请亲情电话,每月能够与家人正常沟通。
原本不愿与张莉联系的父母在郭薇薇的努力下渐渐扭转了想法,特别是张莉的父亲也意识到自身在张莉成长过程中给她带来的伤害,父母开始给张莉写信。
收到父母来信的张莉就像是漂泊的孤舟终于找到了港湾,她也在郭薇薇的引导下积极给父母回信。渐渐地,郭薇薇察觉,与父母重新建立联系的张莉不再像刚入监时那样满身是刺了,开始变得踏实起来。张莉也向郭薇薇袒露心声,每次情绪低落时只要看看父母的来信,她就感觉自己还有人爱,别人对她还有期待。
纠正认知偏差
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郭薇薇发现,张莉多年来形成的思维定式是她改造中的一大障碍。因此,郭薇薇决定尝试用认知疗法帮助张莉纠正认知偏差。
近年来,女子监狱积极探索服刑人员管理方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用于纠正服刑人员认知偏差,消除不良情绪,改变不良认知的心理治疗办法。
“父母总是忽视我,后来又干涉我的婚姻,都是他们的错导致我的悲剧。”在张莉看来,自己会走到如今狼狈的局面,完全是因为父母当初强力撮合她和丈夫,这才导致自己婚后生活痛苦,她因此愤愤不平,无法释怀。
郭薇薇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助张莉对早期的记忆进行重新整理。郭薇薇对张莉过往经历的不如意表示理解,同时也引导张莉回忆那些被淡忘却积极的生活事件,比如虽然父亲对张莉的态度粗暴,可母亲却一直对她关爱有加,张莉的童年并不是完全痛苦的。而且张莉自己在工作中也很努力,积极向上,身边的人也给了她极大的帮助和支持,这些都是张莉所经历的美好过往。郭薇薇希望用积极的回忆完整张莉的记忆链,而不是让那些片面负性消极的记忆一直影响张莉的思绪。
同时,郭薇薇也理性分析,父母为张莉选择结婚对象,初心是希望女儿过上好日子,认为对方能给张莉带来生活无忧的下半生,这才极力支持这段婚姻,绝不是为了让张莉受苦。父母的强势以及张莉后来的不幸婚姻确实让人心疼,但即使是忍无可忍的婚姻也需要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解决,而不是采取极端的手段造成双方都不可挽回的悲剧……
通过一次次心理咨询,张莉逐渐对自己的罪错有了全新的认识。
找寻人生价值
在纠正张莉认知偏差的同时,郭薇薇也注重引导激发张莉的改造积极性。“我的刑期太长,改造是没有希望的。”这是张莉曾经常常挂在嘴上的话。张莉被判重刑,缺乏法律知识的她认为自己一生都将在监狱里过完,因此用摆烂的态度对待服刑,“就算违纪扣分也不影响刑期的长短。”但张莉不知道到的是,只要改造表现稳定,她依旧有希望缩短刑期重新回归。为此,郭薇薇一边向张莉普及相关法律规定,一边通过挖掘张莉的特长来激励她重拾改造希望,分散注意,减轻其思想压力。
据介绍,女子监狱近年来一直积极推进艺术矫治与劳动改造相融合,营造融刑罚威慑力和艺术渲染力于一体的劳动改造氛围。张莉所在的监区特色劳动项目是“盘扣”,郭薇薇就鼓励张莉利用自己以前进修的特长,积极参加创作,为监区出谋划策,提供作品创作思路,制作“盘扣”作品集。
郭薇薇在工作中还发现张莉对绘画十分感兴趣,在不开心或是烦躁的时候,张莉会用绘画抒发情感,宣泄情绪。于是,郭薇薇就经常鼓励她参加监区组织的板报制作、绘画比赛,还以“听党话 省己罪 向新生”系列主题教育为契机,引导张莉以漫画的形式展示党史,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心得体会,动脑又动手,发挥艺术特长,让张莉在画中成长,在学中感悟。
通过绘画,张莉的注意力慢慢开始转移,将自己从自怨自艾的情绪中脱离出来,她的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获得个人价值感的同时还加多了与其他服刑人员的沟通交流。慢慢地,张莉的人际关系得以好转,也变得乐观开朗起来。
多年教育引导终于让张莉从“危险人物”转变为表现稳定的服刑人员,今年,张莉还获得了减刑,重新收获人生的希望,张莉百感交集……
民警的话>>>
对于不稳定的服刑人员该怎么教育管理?女子监狱民警郭薇薇觉得需要“三力”。
一是发现力,能够学懂吃透管教服刑人员内在规律,善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从平静中察觉犯群背后涌动的暗流;
二是研判力,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学,熟悉所监管服刑人员所关注关心的各类意识形态相关内容,防止“茶杯里的水花”演变成最后的风暴;
三是处置力,能够通过个别教育谈话、面对面讲评、心理疏导等形式,做到有苗头就发现,有情况就遏制,避免小事情发酵成大问题。
如此才能为迷失的心灵点亮一盏盏明灯,唤醒服刑人员对新人生道路的二次思考和崭新擘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