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高院举行“枫桥式人民法庭”动员会
□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目前,上海全市有9家基层人民法院共设有39家人民法庭,年均收案8万余件,收结案约占设人民法庭的基层法院民事案件量的30%,在实质性化解纠纷、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记者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近日召开的上海法院“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做深做实能动司法”推进会暨“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动员会上获得的信息。
会议指出,发扬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根本是要结合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做深做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抓前端、治未病”,把“能动司法”的理念落到实处。
39家人民法庭年均收案8万余件
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上海全市有9家基层人民法院共设有39家人民法庭,下辖93个乡镇,23个街道,覆盖人口约1560万人,约占全市常住人口的60%。全市人民法庭年均收案8万余件,收结案约占设人民法庭的基层法院民事案件量的30% 。
如何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契机,让矛盾纠纷在社区、街镇、企业就能及时化解?如何更好用好数字化手段,将数字法院建设成效体现在诉源治理中?上海法院坚持多元共治,积极探索出诸多生动实践。
“坚持下沉重心,打通诉源治理关键节点。”“注重党建赋能,强化红色引擎‘引领力’。”“立志在基层‘把根扎得深深’的,用我们的公正和柔情,能动司法,实质解纷,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会上,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法院院长竺常贇、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泗泾人民法庭庭长张利、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亭林人民法庭审判长干华丽作为优秀人民法庭和先进个人代表,作了交流发言。
以崇明法院为例,近年来,该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四个三”工作法等工作机制,相关工作入选最高法院“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打通诉源治理“关键点”,实现村(居)法官工作室全覆盖
崇明区人民法院横沙人民法庭就坐落于崇明横沙岛。它是“上海规模最小的法庭”,2名法官、1名法官助理、3名书记员组成的“6人配置”,却肩负着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责,在审判体系的“神经末梢”深耕细作,用司法力量守护着这个渔岛。
正是像这样的人民法庭,打通了诉源治理关键节点。
在此基础上,崇明法院还坚持前移关口,织密诉源治理立体网络,坚持把诉调对接的“调”向前延伸。
“宅基地继承我们不懂呀,听法官讲讲蛮好!”“有游客经过菜地,顺手摘了几颗菜就走了,法官你说怎么办?”崇明法院长兴法庭的法官操着一口地道的崇明本地话,与20名村民围坐在一起,耐心细致地解答大家的问题。
深入基层普法解纷,是上海崇明法院驻村(居)法官工作室的一项常规工作。早在2019年,为更好地服务群众、调处矛盾、化解纠纷,上海崇明法院在庙镇率先成立上海法院首个驻村(居)法官工作室。
“2022年,在原有50个法官工作室基础上,新设308个驻村(居)法官工作室,实现三岛村居全覆盖。”竺常赟在交流发言时介绍。法官工作室通过发放菜单式司法服务清单等方式,为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提供“定制”服务,发挥上门服务、法治宣传、协处纠纷、指导调解、法律咨询等十项功能,努力让乡村矛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据悉,经过三年持续发力,诉源治理效能初步得以体现,该院受理民事案件下降9.43%,其中分家析产、法定继承等农村传统案件下降幅度达33.71%。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进人民法庭现代化建设,用三年时间完成5个人民法庭的标准化、信息化改造,打造与世界级生态岛相匹配的生态环境资源特色法庭。”崇明法院表示,该院还将加强诉调对接中心、行政争议多元调处中心、法官工作室工作的系统集成,探索建设“瀛在无讼”乡村诉源治理线上平台,完善全链条、可视化、闭环式管理机制,推动诉源治理工作进一步取得实效。
“把根扎得深深”的人民法官
发扬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离不开扎根基层的人民法官。
“十六年的法庭服务,我把根扎得深深的。”会上,上海法院人民法庭先进个人、金山法院亭林人民法庭法官干华丽在交流发言时说。
小王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五年前,一场严重的交通事故让他的世界一夜崩塌……车祸导致小王智力严重受损,成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年迈母亲照料的“大孩子”,更无力承担抚养幼子的责任,妻子勉强支撑五年,选择了起诉离婚。
小王的母亲虽才六十出头,但中年丧夫、老年儿子受创,生活的摧残让阿婆满头银发,在这起案件中作为儿子的法定监护人出庭。离婚情有可原,但让阿婆难以接受的是儿媳拒绝老人对孩子的探望,让阿婆痛苦万分。
庭上,阿婆声泪俱下的哭诉让干华丽心痛不已。她一次次的通过电话、约见等方式从今后两个家庭的相处以及对无辜幼子今后家庭观、人生观等心理影响方面,对双方当事人耐心劝导、心理干预,最终以调解的方式结案。小孙子也得以获得良好和谐的生长环境。
“我始终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边’。”干华丽说。不仅如此,她还牵头打造“屋里厢法庭”法治品牌。这一法庭集巡回审判工作点、普法释法咨询台、社情民意收集地、纠纷排查第一站、心理咨询疏导室等多功能为一体,真正做到把人民法庭建设在老百姓的身边。
今年,为了更好契合其所在地地处三区交界、矛盾纠纷多的特点,干华丽又积极开展“行走的屋里厢法庭”,走村入屋,举办法治讲座、现场化解矛盾,受到普遍好评。
会上,松江法院泗泾人民法庭庭长张利聚焦泗泾法庭围绕“三注重三强化”,积极践行能动司法,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民法庭的经验作了分享交流。
实现“审理一案、治理一片”
推进会指出,“枫桥经验”不只是枫桥当地的一个工作方法,也是党和国家整个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抓手。人民法院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矛盾纠纷的高效实质性化解。
“诉源治理做得好,法院案件量就会减少。”“老百姓来法院打官司,就是为了把矛盾纠纷实实在在解决掉。”会议强调,要树立大局观念,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契机,让矛盾纠纷在社区、街镇、企业就能及时化解。要站稳人民立场,确保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高质高效把矛盾纠纷在法院阶段解决掉。要积极延伸职能,除了在个案上推进诉源治理,更重要的是发挥司法能动作用,主动融入社会治理,以个案的裁判推动群案的解决,实现“审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
下一步,在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做深做实能动司法上,上海法院如何做到在全国先行?
“用好数字化手段,把数字法院建设成效体现在诉源治理中是关键一招。”会上要求,要通过能动司法,深度挖掘民生热点、社会治理、金融商事等领域案件背后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规律关系,揭示预警金融商事风险、信访风险等各类风险,助力生成各类风险防范报告,为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比如,有的领域同类案件多发高发,如果能够通过司法建议,促进解决政策制定、行业监管等方面的根源问题,那就是治本之策。”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