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荨法官助理跟随居民区书记探视孤老 见习记者 张旭凡 摄

茛法官助理为居民区书记和社工们上法治课 夏天 摄
□法治报记者 夏天
背上双肩包,拎起慰问品,撸起衬衫袖子,额头沁出汗水……连日来,在上海黄浦区大大小小的居民区中,一群平凡而特别的“居委助理”正忙得热火朝天。
说他们平凡,是因为他们同样做着其他社工日常参与的文明城区创建、社区宣传、基层治理、特殊关爱等服务;说他们特别,是因为他们都来自延安东路1234号黄浦区人民法院,是一群青年法官和法官助理。
据上海黄浦法院介绍,作为该院正开展的“外滩法官小巷行”活动中的一项内容,“我在居委当助理”活动通过每年选派20名左右青年干警深入基层一线,以第一视角沉浸式协助居委干部处理社区治理日常工作,聆听群众心声,从居委干部身上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方法,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同时,青年干警们还将在活动中把调查研究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围绕“公正与效率”这一主题大兴调查研究,综合运用回访、调查问卷等方式面向社区开展“法院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发现真情况、解决真问题。
法官以为“信手拈来”的证明
社工却有一肚子话说
“我们以前也为征收居民开过不少居住证明,但后面会遇到另一方当事人反驳,说你们居委也不能完全证明他的居住历史!”
“别人会问我们,是怎么证明他每天晚上真睡在那间房子里的?我们是天天蹲点在他门口,还是有其他途径?问我们怎么负责?”
“有的老爷叔跑进来就叫我们开居住证明,可年轻的社工根本不认识他,怎么证明?”……
在一堂社工法治课上,黄浦区外滩街道宝兴居民区新任居委助理、黄浦法院民庭法官助理高才被她的社工“新同事”们问住了。
“原来是这样吗?我们以前审理这类涉旧改案子,常让当事人去居委开张居住证明。一般只要他能开得出,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居住历史……”高才说。但她也坦言,相较于居住证明,有的当事人可以提供就职时所填写的居住地址、在附近店铺的日常消费记录等,这些更详实的证据,其实更能赢得法官的信赖。
课后,高才对记者坦言:“今天给社工们上课时,我们有一个很好的互动。比如说居住证明这类证据,我们以前在审理案件的时候,更多考虑审理环节上,认为‘居委会只要肯给你开这个证明,那我们法院认定起来也就没什么争议了’。我们当时会认为,这个事情居委做起来是很简单,他们‘最了解’居民的情况。但是通过跟社工们的交流,我才知道他们在实践中也有很多困难。法院也可以在将来的工作中,研究如何帮助居委把各类证明开具得更合理合法。”
高才表示,通过这次交流,她认识到法院要多体谅基层工作的不易。“我深刻体会到,咱们不管是从学校出来还是在法院工作一段时间后,跟群众接触相对还是少了。居委干部们天天跟居民群众打交道,我们当助理的过程,对于学习如何运用群众语言、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帮助很大。就像一份好的判决书,应该不光让学法律的人看得懂,还要让不懂法律的人也能看得懂。”
“小巷总理”有了权威“法律顾问”
外区老住户特意赶来
“法官下社区,把最权威的法律资源融入到我们社区治理当中,非常接地气!”宝兴居民区书记徐丽华说。她表示,此前开展征收工作时,已经得到黄浦法院法官的提前介入,参与对家庭矛盾的调解,化解了很多家庭纠纷及后面的纷繁手续。
在她看来,“外滩法官小巷行”活动非常契合社区需求。“我们居委每天和居民打交道,每天都会碰到法律方面的问题。有一些是我们可以解决的,但更多的,因为现在居民知识层次越来越高,而无法直接解决。很多居民要讲《物权法》,对于我们来说,就亟需更多法律知识的补充,能够让我们新一代的社工适应新的社区治理需求。”徐丽华说。
正如每月10日,是外滩街道的党员为民服务日。5月的这天,高才作为新任居委助理为居民开展法律咨询服务,一小时内无缝接待了多位居民,她用专业细致的讲解,让居民们纷纷满意而归。其中,还有已经动迁到外区的老住户特意赶来,就旧改征收款项分配难题进行了咨询。高才仔细聆听居民的讲述,基于其带来的各类材料,准确给出了如何维护自身权益的建议,得到居民高度肯定。
看到这一幕,徐丽华表示,此前在区司法局的努力下,黄浦已有专业律师下沉居委。“但他们的服务窗口时间有限,居民有时找上门来,我身边没有律师。现在,法官助理成为居委助理,我身边就能及时出现这样一位权威人士给予帮助,可以很快化解居民的一些疑难杂症。”
孤老境遇触动青年法官:“每一次落槌都要思量再三”
5月15日上午10点多,顶着今年上海第一个33摄氏度的骄阳,高才跟随徐丽华徒步走访辖区内的孤老。居民王老伯(化名)年过7旬,因早年与其兄长间的纠葛,他此前位于宝兴居民区的唯一住所承租人填写为其侄女。适逢旧改,王老伯最终依法分得三分之一动迁款,三分之二归于侄女。
而今,故土难离的王老伯租住在附近一间狭小房间内,居委也将不断为他的养老生活提供相应关怀。虽然这些年来,在居委干部的不断开导下,他已接受这一结果,但见到居委书记和法官,他还是禁不住回想往事,诉说自己的懊恼和在他眼里“不近人情”的亲戚。
“也有居民在老式里弄里居住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盼来了动迁,可最终结果与其期望的有所差距。我们在法院审理大量的旧改纠纷的时候,也了解到家庭矛盾确实比较多。”离开王老伯家后,高才坦言道。听了王老伯的故事,她切身体会到,许多纠纷在进入法院之前,居委干部、调解员都已做了前期大量调解工作,很多的矛盾纠纷都已在诉前化解掉了。“这也是我们法院现在力争去实现的诉源治理,所以我觉得院里面让我们来居委做助理,就是要学习基层的工作方法,以便更好地跟居民交流,这样也许有更多的矛盾能在诉前化解,不需要再去使用更多司法资源,也不需要居民群众花费更多人力物力做这件事情,大家都能够皆大欢喜的去把家庭矛盾给解决掉。”
结合王老伯的际遇,高才还表示,像这类情况,其实都可能是法院一次判决之后会带来的影响。通过实地探访,就是让法官今后在审理这方面纠纷时,落槌慎之又慎,要结合实际情况,包括当事人的居住情况、家庭情况、收入情况来酌情考虑,是否要对于他的法定利益进行适当调整保护。“法律是要很严肃,但是也要有温度。”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为青年法官和法官助理的“带教师傅”,“小巷总理”们又将如何安排他们度过这段难忘的居委生涯呢?“首先我会安排他们参加我们每个月的为民服务活动,了解我们居民的真实诉求。”徐丽华说,干警们会跟一些比较困难的家庭结对,如果有一些法律方面的诉求,他们会马上给予专业角度的解释,化解群众心中的困惑。
“现在,他们和我们每天去跑居民,虽然我们现在的征收居民不多了,但是我们还有商品房的居民。那里的管理模式,跟原来的二级旧里的管理模式完全是不一样的。我会带着他们一起跟居民聊聊,通过这个方式,更好地了解这类居民的诉求。”徐丽华说。
徐丽华表示,现在上海正在打造“零距离楼组”的社区治理模式,而“零距离”的基础,就是彼此间的信任。“就是他提出来的困难问题,我们居委能够及时帮他解决。只有我们作为贴心人,做好社区服务,那我们之间的信任才会凝聚。”
对于“师傅”充满基层智慧的感悟和要求,高才表示:“我也会珍惜这一宝贵机会,争取为黄浦法治建设、群众矛盾化解贡献绵薄之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干警作为人民法院的新生力量,最富活力、最有朝气,不过也存在着刚进院门,与群众接触少,情况掌握不多,在群众感情、群众工作方法等方面需要加强和提升。”黄浦区法院院长段守亮告诉记者,“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希望青年干警们通过‘外滩法官小巷行’系列活动,让司法力量下沉、法台下移,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答好司法工作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