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在浦东滨江核心地段,有一片沿江公园绿地,历史水系、工业记忆和世博肌理汇集在这里,铺就出一幅生态自然永续的延绵画卷。这里,便是上海的新地标——上海世博文化公园。从2017年公园启动规划设计,到2021年底公园北区成功对外开放,再到如今建管并举,计划公园总体在2023年底基本建成,2024年全面开园。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建管团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要求,努力发挥城市更新平台作用,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推进上海世博文化公园项目建设,用“绣花功夫”做好“绿水青山”这一生态答卷,在项目建设运营中跑出“上海速度”,建出“上海高度”。
钢铁厂房蝶变为城市公园
来到世博文化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时光印记大道。
设计师们以不同时期的场地特征为时间线,将400多米长的时光印记大道从东至西分为三段,讲述公园所处场地的三段历史,依次展示了从钢铁工业时期到世博会时期再到世博文化公园时期,从工业时代到生态文明时代的历史演化进程,将时光穿行与休憩空间结合,既满足游人的游览需求,又提供感受文化的停留空间,成为开放式可游可赏的花园空间。
这样的独具匠心体现在公园各处。比如中心湖中心区域的十一孔桥,以传统中式园林石拱桥为载体,融入建造工艺新技术,体现东方风骨、当代精神。
独具江南园林文化特色的园中园——申园,构筑了醉红映霞、古柯晚渡、玉堂春满、松石泉流、曲韵天香、烟雨逢莱、秋江落照、荷风鱼乐八景,在现代时空里,传递江南之魂。
公园建管团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从项目规划伊始,团队就对标纽约中央公园和伦敦海德公园,致力于做好“公园+”这篇的大文章,把最好的资源留给市民。
由于工程规模大、工期紧、难度高、主体多、要求严,建管团队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北区后南区、先外部后内部”的推进原则,稳步实施项目前期筹备、腾地清退、规划设计、前期报建和施工建设等各项工作。
建管团队还积极探索尝试,引入设计、施工、投资、运营等总控管理团队,从项目整体建设推进全局入手,加强工作统筹性协调和专业化管理,努力做到效果、进度、风险管理的最优平衡。
用“智慧+”做好公园管理
2021年底,公园北区成功对外开放,至今已接待超百万市民游客游玩。如何打造一个更安全、更舒适、更高效的智慧公园?公园方面为此建立了一体化智能指挥平台,通过有效整合,做到一网统管、一屏统看,从管理和服务两个纬度,用智慧化系统提升公园精细管理能力,提高游客游园舒适度。
工作人员身在指挥大厅里,通过屏幕就能实时掌握公园各个点位的设备运行状况、停车位情况以及实时人流等信息。“比如针对客流量,我们通过智能指挥平台,可以实时监管在园客流了解瞬时人流,一旦超过人流警戒线,指挥中心就会发出指令,采取一定的管控措施,引导游客单向循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大客流带来的安全隐患。”
建管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这一大屏上,工作人员的实时到岗情况和部分安保的的巡更记录也能一一可见。“这方便我们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能确保一旦发生应急事故,能够有人就近响应。”
据悉,为了切合市民游客们对城市公园的需求,在维护公园常态化景观运营的基础上,上海世博文化公园还进一步落实“公园+”的建设内容,将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低碳理念、人民城市理念、城市应用、助力花城建设等融入公园的方方面面。
目前,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南区三大项目“双子山”、“上海温室”和“世界花艺园”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公园建管团队克服新冠疫情、极端高温等各种不利因素,分秒必争,全力以赴推进公园南区建设,确保实现2024年全园开放目标,将上海世博文化公园打造成开放、融合、共享的城市大公园。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