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良
曾点与曾参是父子,也是同学。
儿子曾参,是学霸,位居孔门“四配”;父亲曾点,勉强进了“七十二贤”榜单。孔子喜欢曾参的踏实,更激赏曾点的“小资”志向。
当然,孔子不可能知道,曾点的理想,契合了今天以追求物质和精神充盈的“小资”品味。只是觉得,在以当官和发财为理想的乱世,曾点向往现世安稳,生活富足的小资志向,实在令人向往。
那天,是什么原因,引发孔子让大家谈志向,已不可考。只记得曾点与冉有、子路,还有公西华,陪老师孔子闲坐。从孔子要求大家打消顾虑,尽可畅所欲言,以及其引导和鼓励的语气分析,应该是在这之前,大家有过向老师咨询就业方向的诉求。
尚武性直的子路,没等老师说完,就紧接话茬,说出压在心底的志向。凭自己的能力,用三年时间,把一个有着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治理好。原文是这样的:“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这里,需要普及一个常识,“千乘之国”,就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乘,音shèng,春秋战国时军队使用兵车,每辆车用四匹马拉,车上有身着盔甲的士兵三人,车下跟随步兵七十二人,后勤人员二十五人。“一乘”实指一百人的兵力,并非单指四匹马拉的一挂车。拥有一千辆兵车,应是军事实力非常雄厚的诸侯国。
由此看来,子路想当官,治理一域的志向很是急切。孔子听子路说完,不像当今电视脱口秀专家,云山雾罩地一通胡乱点评。而是微微一笑,把头转向冉有,问:“求,尔何如”?要不说孔子是高人呢,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褒贬不着一字,一切尽在不言中。
被点名回答问题的冉有,对未来早有规划。冉有大概察觉到,老师脸上掠过的一丝不快。尽量将自己的志向,剔除宏大叙事,往实里做,往细里做。具体说来,就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有将志向,留一个光明尾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话不说尽,事不做绝。从字面上理解,冉有的志向,未出子路之囿。差距只是国之地域大小,连时间都一样,限定在三年!可见,平日里子路、冉有二人,没少在一起畅谈志向。不动声色的孔子,对冉有之志仍不置一词,直接问公西华,“赤,尔何如”?
被孔子誉为“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的公西华,果然不负孔子所期,不紧不慢地说,我不敢说我的志向,能超越前面的两位师兄。但我更愿意在外交礼仪方面着力。原文是这样的:“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一直在一边弹琴的曾点,在看似无意中,将三位师弟的志向铭记于心。他明白,老师最后问自己之志,意在有一个不一样的回答。所以,当老师“点,尔何如”话音刚落,曾点卖关子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的胃口果然被吊起来,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曾点说,我的志向就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穿上春天的衣服,与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到沂河去洗完澡,在舞雩台上迎风起舞,然后,唱着歌回家。
这也叫志向吗?要知道,孔子与弟子谈志向的年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诸侯国之间群雄争霸。霸主之争,实则天下大乱。在这样背景下,曾点盼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生活恬静的小资志向,恰好与孔子“天下归仁焉”理想不谋而合。
尽管,有过困厄陈蔡,一路凄惶遭际的孔子,有“邦无道,则愚”的揶揄,发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牢骚,但在路线和方向问题上,孔子并不糊涂。因为,孔子的内心也藏着“小资”。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