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谢钱钱
本报讯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日前,黄浦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对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情况开展专项视察。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惠明、吴力坚、张芹、戚建豪等主任会议成员参加视察。
“这是2019年元宵节时我们设计的一个灯彩‘荷美五鲤’,寓意和和美美……”在上海五里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着上海灯彩的传承保护情况。“万象更新”“吉祥如意”……灯彩外表栩栩如生,细看之下花纹图案也颇为精巧。走进上海灯彩传承人工作室,不少非遗传承人正繁忙地扎着灯彩。
类似的工作室在黄浦不止一家。据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许艳卿介绍,黄浦区自2011年创建第一个传承工作室起,已建有4个非遗传承基地和32个特色传习点,共建立19个非遗“传统技能工作室”。而上海灯彩也已扎根五里桥社区12年,与周边学校“打通”,让非遗文化这颗种子在学子们心间生根发芽。
黄浦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杨新平表示,要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通过宣传、动员社会力量,让非遗传承发展后继有人,提升整个社会对非遗保护传承的关注和参与。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一束由绒线编结而成的“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让人耳目一新,采用的便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线编结技艺”。当天,在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黄浦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对市级非遗项目海派绒线编结技艺保护传承情况进行视察调研。现场,“恒爱行动”的标志物——一件做工精美的彩色毛衣引起了关注。公益活动把一针一线编织的爱心毛衣送往处于困境中的千家万户,既发挥非遗的社会属性和文化价值,同时利用公益活动进一步加强传统工艺的宣传和推广。
除了品牌推介的力量,黄浦非遗还巧妙地借助文旅赋能,让非遗“活起来”,扶持培育一批“好看好玩好购”的非遗品牌,走进人们的生活。当天,在豫园商城,主任会议视察调研了区级非遗项目湖心亭茶艺。
对于非遗的现代化保护,黄浦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指出,要不断健全非遗保护工作机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区人大常委会将加强对非遗保护的监督工作,区政府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依法推进非遗的传承发展,健全非遗保护工作机制。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