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汇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工作人员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小区门面房商户楼顶的鼓风机引发噪音,让居民苦不堪言,无奈商户、物业、街道三方各有苦衷,解决无门的居民只能通过投诉电话寻求帮助。徐汇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在接到投诉后迅速响应,启动“上门办信”机制并召集各方两度会商,帮助理顺错综复杂的情况,最终将矛盾化解在源头。正值《信访工作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一年来,徐汇区生态环境局聚焦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着力推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取得良好成效。
油烟设备噪音扰民
商户、物业、街道三方各诉苦衷
去年6月,上海刚刚解封,居民生活陆续恢复正常,位于徐汇区漕河泾街道某小区前的一排门面房饭店也陆续恢复经营。可能因为长久未用,油烟净化设施突发故障,导致鼓风机发出阵阵噪声,让周边居民难以忍受。“尤其到了晚上,这声音彻夜轰鸣,排风扇嗡嗡作响,让我们根本没有办法休息。”可当居民上门找到商户提醒维保时,却遇到百般困难,寻求居委与物业的协调帮助,最终结果却也石沉大海。噪声不断,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受到了影响,不得已之下,小区居民只能向12345市民热线寻求帮助。
徐汇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工作人员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联系居民并赶赴现场查看设备运行情况,发现发出噪声的油烟净化设施设备老旧且部分机组确实存在破损情况,“在楼顶位置,我们也用专业仪器进行了监测,加上路面的车辆声音,确实达到了噪音标准。”
徐汇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二中队的执法队员意识到,无论从安全或是噪声的角度,设备都需要尽快进行维保。“为此,我们首先找到商户,但在沟通过程中,商户们表示这里的油烟净化设备不属于他们,他们只负责缴纳设备的日常清洗费用,但当初面临疫情,他们经营本就困难,如果还要担负大额维保费用,可能没有能力办到。”
“谁污染谁治理”
落实整改方案 还“静”于民
徐汇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二中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环保主体的角度应是“谁污染谁治理”,“所以我们也在沟通过程中向商户做了普法说明,即存在噪音扰民,就必须要整改。为了尽量减小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我们要求商户在整改完毕前,夜间10点之后必须停用。”
另一边,执法人员又转而联系了居委、物业了解设备情况。据物业经理介绍,他们也清楚噪声问题,但难以解决。因为这里的设备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设备是由街道统一安装,交由物业进行管理,曾因台风受到一定的损害,而疫情结束复工后,因为突然启动,设备受到了进一步的损坏,如今要求恢复原样,有不小的难度。
面对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执法人员决定“送上门做群众工作”,与街道携手共进解民忧,一方面主动联系街道管理办,了解项目背景与历史沿革,商讨后续处理办法;一方面积极联系物业,时刻了解设备维保方案修订的进展情况;与此同时还多次前往现场,对商户进行普法教育,推动设备维保进程;并持续与投诉人保持联系,告知其相关情况及进程。在此基础上,执法队员先后召开两次座谈会,推动整改方案尽快落实,共同推进矛盾迅速化解。
最终,相关整改优化方案通过街道审核并获得商户一致同意。不但清洗了油烟净化设施管道,确保油烟净化设施正常运行,还对大小风机都进行保养,加装消音器,解决了噪声问题,同时还增加了管道支架等,消除此前台风造成的安全隐患,可谓是一举多得。在施工完成后,执法人员还向投诉人做了回访,居民表示噪声扰民的现象不再发生,相关历史遗留问题圆满解决。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