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叶程
“叶老师,你说怎么办呀?我女儿刚刚被民警带走了”。三年前的一个傍晚,自强崇明工作站堡镇禁毒社工接到服务对象小王母亲哭诉的电话,听上去很是焦急。社工一边安抚她,一边表示会在半小时内赶到。
故事中的小王,正处于三年社区康复认定戒断状态,是位单亲妈妈,在一家超市做理货员。小王是单亲孩子,她在十岁左右时,父亲离家出走,只留下小王和母亲相依为命。职校毕业后,小王无心工作,整天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游走于娱乐场所,不久后小王意外怀孕。虽然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但经母女俩慎重考虑后,小王还是决定留下这个孩子。
孩子的出生为这个家庭增添了些许欢乐,可接踵而至的是孩子的抚养问题。于是,小王决定打工养家。可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小王误吸食了冰毒,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为了吸毒,小王已无心工作,甚至瞒着母亲偷偷把赖以生存的房子卖了。从此,一家三口只能蜗居在30多平方米的出租屋内。
记得社工的第一次走访时,小王的儿子才四岁,小王的母亲整天以泪洗面,而对帮教持抗拒态度的小王只和社工打声招呼就离开了,直到社工和她母亲聊了一个多小时,还没有回来。
第二次家访时,社工携带了部分孩子的生活用品,并且很快与孩子打成了一片。此时的小王并未正面抗拒,只是沉默着。闲聊中,社工明显感觉到小王对生活的迷茫,既没有对未来家庭的规划,也没有对近期生活的想法,完全处于得过且过的状态。用她的话来说,“家有一老一少两个拖油瓶,没人会接纳我。”
然而,社工并未放弃,通过多次心理疏导和正面引导,小王的心态终于产生了变化。在此后半年中,小王不但找到了新的工作,也和邻镇一位有相似经历的男士再婚。
可婚后不久,小王在老公的影响下,因涉嫌信用卡诈骗罪被抓,于是社工接到了小王母亲焦急的电话。
小王服刑后,才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非常自卑,性格越来越孤僻,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成了班级里的落后生和捣蛋鬼,学校的老师也束手无策。社工想到了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的“守护星”项目,于是帮小王的儿子报名参加,并针对他的情况制定了方案,通过辅导老师的配合让小王的儿子在第一时间享受到了社会的关爱。通过心理疏导与学习辅导双管齐下,小王儿子的性格和学习成绩明显改观,他的英语成绩甚至从倒数一名挤入了班级前茅。
第二年,社工根据小王儿子的实际情况,又增加了其他学科的辅导计划。三年内,通过“平安关爱”项目,社工不断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学习竞赛,孩子自信心逐渐恢复。据老师反映,小王儿子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今年4月,小王回归了社会,当她看到儿子的成长变化时,开心地笑了,她的人生再一次回到了新的起点。
曾经的小王是不幸的,因为自己的无知和任性触犯了法律,受到了惩罚;而今的小王又是幸运的,自强服务总社对涉毒家庭未成年儿童的守护和关爱,以及社工的帮扶如暖阳照亮了这个家庭。愿所有的不幸都能在和谐的社会中得到养护。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