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琦
近日,多年好友专程来看望我,他坐地铁11号线从终点站嘉定北上车,到曹杨路再换乘公交车,耗时很长。因为赶在上班高峰时段,他乘上地铁后根本抢不到座位,且中途极少有乘客下车,他只好在拥挤的车厢里努力站稳,屏了近一小时。要知道,好友早已年过古稀,且心脏血管装过三个支架,要是途中有个闪失,我将追悔莫及。
由此我想起前些天地铁车厢内,一个白发老人硬是拖拽着一位女子,要她起身让座,引发公众狂喷,纷纷指责老者为老不尊。也有人解释是先有乘客让座给老人,却被女子捷足先登,老人气愤至极,才失态发飙。无论起因缘何,为了一席之座是肯定的。
上海地铁一号线从1993年5月28日起开始试运行,至今年整整30年,成为世界上地铁公里数最多的城市,成绩骄人令世界惊叹。从地铁正式开始运营起,车厢内就设有“老弱病残孕”专座,每节车厢在斜对面各设一个,初心愿望非常好,符合公序良俗准则,也是世界通行惯例,但实行至今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老弱病残孕”专座上有醒目的文字说明,粗通文字的一看就明白。除了文字说明外,专座与其他座位却没有丝毫差别且紧连在一起。要知道上海是一个具有3000多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每天乘坐地铁的市民上千万,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时段,乘客蜂拥而入车厢,要捱过至少半个小时以上的车厢时光,若能占到一个座位,就是幸福一天的打工人。更何况专座与普通座位完全无缝连接,坐下来就会靠过去,怎么可能会想到警示文字?因而所谓的“老弱病残孕”专座形同虚设,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以为,对地铁车厢的“老弱病残孕”专座管理还须软硬兼施。所谓“软”当然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老爱幼、体恤弱者,这种教育尤其要从娃娃开始。所谓“硬”,则是让“老弱病残孕”专座回归它应有的本质属性。既然称“老弱病残孕”,那么非老弱病残孕者就一律不能坐,哪怕这个专座空着也不能坐,像日本等国的地铁车厢就是如此。再者,根据中国国情及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有必要对“老弱病残孕”专座与普通座位进行有效区分与切割,让这个专座的特性凸显出来,比如单独设置“老弱病残孕”专座,座椅靠背、坐垫等与普通长椅有所区别,让真正的老弱病残孕乘客坐得舒服、安心,非老弱病残者则如坐针毡、良心遭谴,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如今每次我坐地铁,看到青年男女坐在专座上谈笑风生,丝毫没有愧疚感,作为老人的我却只能站着,总会感到一种嘲讽与悲哀。但愿这种“专座不专”的现象尽快消失。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