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无人船”走航监控水体污染、“环信码”分类管理赋能环境执法、组合拳出击打响蓝天保卫战……徐汇区生态环境局在本月全面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记者获悉,近年来,徐汇区生态环境局以“十四五”规划为统领,打响蓝天保卫战,并通过智慧赋能,让生态环境管理在徐汇实现了“智治”。数据显示,徐汇区分区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指标PM2.5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较“十三五”末改善19%;大气环境质量(AQI)优良率为91.5%,较“十三五”末提高2.2个百分点,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显现。
无人船走航监控污染
去年10月11日,该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发现区内一处泵站口晴天溢流出水,箱涵口处淤积较为严重,水体偏黑且伴有明显异味。
该区生态环境局立即启动突发水环境事件专项巡查,于当天对该河道进行“无人船”走航,之后工作人员通过分析“无人船”走航数据,明确了泵站口至水闸东侧水质差、污染程度高,存在污染物的富集,为后续的水体治理赢得了时间。
“在水环境管理中借助科技的力量,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该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徐汇区已经在全市率先完成2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这些水质自动监测站每4小时获取一次河道水质信息,极大地补充了人工监测的不足,使得全区河道在智能监测体系之下变得尽在掌握。
针对医废的最后一公里监控问题,徐汇区同样借助“智慧+”开发了一套数字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收集所有小型医疗机构的医废产生量数据,从而根据实时数据,合理分配每家机构收运时间,确保48小时内完成收运工作。
以“环信码”为核心的互联网+环境信用监管体系,也为环境执法工作拓宽了一条“新”的道路。
徐汇区是上海的中心城区,社会服务业发达,前两年餐饮和汽修行业扰民现象突出,如何在大量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中合理配置有限的执法力量?在此问题导向下,一套分级分类的“环信码”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目前,徐汇区生态环境局定期对辖区内建设工地、涉油烟餐饮单位和汽修单位开展环境信用评分,分绿码、黄码、红码三级,针对不同级别的环信码投入差别化监管执法资源和技术服务。而对于环保监管执法人员,只要用手机扫描环信码,就可以快速获取相关排污企业“精准画像”,为智慧化执法构建了新的场景。
从行刑衔接到“三监联动”
近年来,徐汇区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逐年下降,数据变化的背后,是徐汇区积极投入蓝天保卫战,通过联建共治,构建和谐美丽共同体的成果。
前不久,区生态环境局收到市民举报,反映一辆渣土车装运未密闭。接报后,区生态环境局立即进行了核实,根据举报人拍摄的车牌号,迅速锁定车辆,并借助徐汇区“一网统管”平台将该案件发送至区城管执法局。区城管执法局收到举报后立即展开调查,在锁定相关证据后迅速予以立案,最终对涉案单位作出了处罚决定。从接到市民举报到最终处理结案,前后只用了短短的两天时间,部门联动治理扬尘的高效处置能力得以体现。
依托徐汇区扬尘联席办,徐汇区相关职能部门间沟通协调变得顺畅,方便各部门及时掌握扬尘污染源,落实扬尘管控措施。同时组建扬尘联合执法队,在重点区域对违规车辆开展专项联合执法,形成一定的威慑力。
不仅如此,为严厉打击生态环境犯罪行为,徐汇区还进一步健全了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在处理一起某企业擅自从事印刷制版(出片)生产活动,将清洗废液通过暗管接至洗手间下水道溢流排放的案件中,因该单位涉嫌环境污染罪,区生态环境局立即启动行刑对接,将此案件迅速移送至徐汇公安分局,对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打击合力。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