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兆丹
威海,春温秋爽、冬暖夏凉,处在北纬37度世界旅游度假胜地黄金线上。北纬37度线,被史地学家视为“神奇的纬度”,是人类文明荟萃和文史胜迹聚集之地,据考证全球约90%的古文明发源地、70%的古建筑遗迹以及众多神奇自然景观集中于此。
北纬37度线的天然利好,如今被当地人不断挖掘、尽情发挥。一座座抱海而生的海景楼,沿着绵长海岸线错落有致排列开来。漫步水清沙细的银滩,迎日出日落,观潮来汐还。浪流浪奔,曾尽享如此度假胜地美景的,还有威海刘公岛上英国皇家海军中国舰队司令避暑别墅的旧主。只是风吹浪打,如今已“年年岁岁涛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薄雾浓荫的初夏午后,游船航行约20分钟,靠岸刘公岛。现在刘公岛林密草浓,有着“海上仙山”的美誉,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你我向往。而旧时代的刘公岛,一度笼罩在列强抢夺的阴霾里,弥漫着血与火的战争硝烟,成为外来入侵者的“诗与远方”。登岛后,右转前行百米左手,蓝天绿树掩映下,一幢红瓦坡顶的小楼映入眼帘,即“英国皇家海军中国舰队司令避暑别墅”。此时它大门紧闭、帘幕低垂,不得而入,透过门窗缝隙只见光线幽暗、陈设简单,不复往日神采。
在威海这个历史皱褶里,折叠着一段独特的避暑往事。英国皇家海军中国舰队司令避暑楼入门处,写着这样一段文字:“1902年,英国鉴于远东国际形势剧变和本国海军发展战略所需,将威海及刘公岛定位于皇家海军中国舰队暑期军训和避暑疗养基地。此后,英国皇家海军中国舰队于每年4月初由香港调至威海做军训疗养,至10月底返回香港。”到底是怎样的“形势剧变”和“战略所需”,让这座被称为“不沉的战舰”的岛屿成为英军盘踞盘桓之地?
其历史谜底,就藏在与避暑楼一路之隔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里。中日甲午战争前夕,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就已是列强争夺对象。1894年7月25日,日本在丰岛海面偷袭北洋海军,挑起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甲午战争持续近9个月,其中悲壮的刘公岛保卫战从1895年1月30日至2月11日,最终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之后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甲午海战一役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英国为了保持自己的侵华优势,于1898年6月9日和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于7月1日逼签《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强租威海卫及其附近海面岛屿,从而分别在中国南北海岸建立海军基地。为保证刘公岛成为英军专属军事控制区,英国殖民当局发布条例,严禁华人随意上岛。岛上英国皇家海军驻华舰队司令避暑楼,便是这段殖民历史的见证。
景观历历在目,往事不堪回首。英国皇家海军驻华舰队司令避暑楼位于刘公岛丁公路东段,呈独立式院落布局。它在上世纪20年代建设之初是英国皇家海军刘公岛基地工程师住宅,1930年改为英国皇家海军驻华舰队司令的避暑官邸,后供其长期居住。在这栋二层砖石结构的小楼里,不知上演过多少灯红酒绿,高谈过多少战争议题,搜索许久无从考证。海风拂动楼前白色槐花,沙沙作响,如历史的低吟,似前世的追问。列强争夺、屯驻刘公岛,在避暑花絮的背后,或军事战略或利益攸关,或兼而有之。在主权沦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泱泱中华大地如盘中美餐,环伺列强争相前来抢食。甲午战争风云激起千千万中华儿女的抗争斗志。“唤起我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展厅高悬梁启超所书巨笔,夺目撼心,诚哉斯言。“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不假,但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岂容一直被欺侮、被凌辱?!
历史在北纬37度的威海,以避暑的名义打了个结节。刘公岛的这座避暑楼,无疑是我国旧社会历史上的一个伤疤。大浪淘沙,俱往矣!今天,它以建筑景观的形式呈现眼前,和对岸拔地而起的海景房隔海相望,不由让人感慨系之,沧海桑田,时代巨变。对国人来说,这个历史结节也是个悲痛入骨的文化之结,时时敲响我们的警醒之钟、奋进之鼓。正如一位同行在参观后所写:“重上刘公岛,国殇痛未消。”避暑的温度或冷或热,历史的潮水时涨时跌,但民族的记忆却永埋国人心中,文化的种芽历经一代又一代,饱满而鲜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