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亟待打通“最后一公里”

问卷显示:19%的本市户籍老年人愿意异地养老或康养
上海法治报 2023年06月20日

●截至5月底,全市新增5000张养老床位的任务已完成2500余张

●截至2022年底,共建成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1608个,日均供餐能力达到16万客

□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截至5月底,全市新增5000张养老床位的任务已完成2500余张,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目前完成超过1.3万户,今年将继续完成5000户。昨天举行的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养老政策和机制完善情况的报告。记者从会上获悉,问卷调查显示19%的本市户籍老年人有一定的异地养老或康养意愿,但对于相关信息还缺乏便利可靠的了解渠道,异地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也还需完善操作环节,打通“最后一公里”。

2020年12月30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并在2021年3月正式实施,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今年3月,相关专项监督调研启动,聚焦重点领域,在全面调研上海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同时,重点推动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养老产业、养老金融、长期护理保险、老年助餐、异地养老等领域的政策和机制。

据统计,截至5月底,全市新增5000张养老床位的任务已完成2500余张。本市积极建设集日托、全托、助餐、医养结合、养老顾问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实现街镇全覆盖。大力推进老年助餐服务,截至2022年底,共建成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1608个,日均供餐能力达到16万客。上海积极构建农村地区多级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加强家庭养老支持措施。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2021年起已纳入本市民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完成超过1.3万户,今年将继续完成5000户。探索开设2000多张“家庭照护床位”,由养老机构派出专业团队将服务延伸到老年人家中。

上海的养老政策和机制不断完善,但与老有颐养的发展目标及广大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瓶颈和短板。如养老服务统筹协调机制尚需完善,在人户分离情形下,老年人无法享受由户籍所在地政府提供的助餐等补贴,而在问卷调查中,过半数的老年人都希望能实现“补贴跟人走”。

长期护理保险相关政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评估标准仍需与国家标准加强衔接,护理服务机构性质仍存在一定争议,商业保险参与长护险试点仍需加大力度。

本市持续多年将老年助餐服务纳入实事项目,但助餐服务场所布局仍需优化,社区长者食堂助餐服务水平仍需提升,送餐服务能力仍需加强。

值得一提的是,本市养老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老年群体消费观念较为传统,对养老服务产品的支付意愿不强,养老社区等商业模式还不成熟,养老金融体系还有待完善。在问卷调查的老年人中,19%的本市户籍老年人有一定的异地养老或康养意愿。但目前老年人对于相关信息还缺乏便利可靠的了解渠道,异地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也还需完善操作环节,打通“最后一公里”。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