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灵新小区党建引领,“三驾马车”合力,建设精品示范居住区 记者 季张颖 摄

徐汇区凌云街道垃圾分类主题碳汇科普馆 记者 季张颖 摄
□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由此成为全国最早全面开展垃圾分类的城市之一。时至今日已满4年,从“新时尚”到“好习惯”,垃圾分类成为上海以绣花功夫推进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
来自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公布的最新“成绩单”显示:今年1月到5月,全市可回收物分出量7391吨/日,有害垃圾分出量1.76吨/日,湿垃圾分出量8843吨/日,干垃圾清运量16915吨/日。湿垃圾分出量基本稳定在干湿垃圾总量35%左右,分类实效持续保持稳定。
值此《条例》施行四周年之际,为回顾总结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践成果,持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近日,市绿化市容局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优秀案例集中采访活动。从优化本市道路废物箱布设,到垃圾箱房智能化改造,再到智慧赋能补上社区小包垃圾落地短板……如今的上海,在答好“必答题”的基础上,正在积极打造垃圾分类“升级版”。
小包垃圾街面垃圾违规投放
“一网统管”智能识别抓现行
去年6月1日凌晨,一辆红色集卡驶入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玉屏南路地段,长宁区天山路街道城运中心借助“一网统管”技术和监控影像,实时发现该车辆存在偷倒垃圾的违法行为,监控记录下了偷倒垃圾的全过程,持续约20分钟之久。
随即,系统第一时间将偷倒者出现的时间点、方向等分散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并报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执法人员随后约谈了涉事车辆所属企业法人并对其作出了行政处罚。
“事件从发生到处罚用时仅12个小时,归功于有针对性的智能化设备与高效的联勤联动处置机制,为偷倒、乱扔垃圾布下了‘天罗地网’。”
长宁区天山区街道城运中心主任吴光宇告诉记者,目前,街道在玉屏南路天山茶城、紫云路53号(近尚嘉中心)、美天玉屏菜场等易偷倒、乱倒垃圾的点位,部署监控设备设施,并接入24小时预警系统,第一时间将点位实时状态反映到“一网统管”的后台和联机的执法人员手机上,做到信息共享、联勤联动,让偷倒垃圾现象无处遁形。
除了街面,这一智能识别的场景还应用于社区。“我们在全区率先完成垃圾分类‘一网统管’智能识别社区场景应用,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使用,可以实时监测垃圾房周边‘小包垃圾’违规投放的问题,并自动派发工单至相关责任人。”吴光宇告诉记者,过去违规投放的小包垃圾发现难、处置也难,容易陷入治反复、反复治的怪圈,如今通过智慧赋能,实现了“主动发现、快速处置、落实整改”闭环智能管理体系,推进垃圾分类投放监管从“人防”向“技防”模式转变。
就在3月9日上午,天山路街道联建小区垃圾箱房门前智能识别到一包小包垃圾,通过AI识别追溯到人,到自动派单再到自动核查,最终到处置完毕自动结案,全流程仅仅用了不到20分钟,大大提升了处置实效。
“目前,捕捉垃圾箱房违规投放小包垃圾的监控探头已实现街道53个小区全覆盖,后续我们还将不断增设适用于城市管理的‘天山智眼’,通过搭建智能监控体系提升管理的效能。”
“双碳”搭载“两网融合”
在垃圾分类中体验绿色低碳生活
老沪闵路799号,青绿色的建筑外立面,沿街门头上标以“凌云街道碳汇科普馆”……走进这里,一幅绿色低碳生活所呈现的美好愿景图便得以呈现。
作为今年上海垃圾分类回应民生关切的重要措施,本市着重建设一批标准化垃圾房、一批精品示范居住区、一批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一批精细化分类公共场所示范区域、一批市民科普体验线路等“五个一批”示范亮点。
在此过程中,徐汇区凌云街道为了让更多群众了解“双碳”,了解垃圾分类、特别是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对“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探索把双碳科普和“两网融合”服务结合起来,让市民们对“双碳”有一个直观的新体验。
“在我们的双碳科普区,打造的是一个个居民们熟悉的居家生活场景,我们在各个场景中融入低碳生活知识,比如会展示给居民,少用一张A4纸,可减少约2g碳排放,平均每次在线会议,可减少27.93kg碳排放,并可交互、可触摸、可体验的互动形式,使参展者获得沉浸式科普体验。”
徐汇区凌云街道两网融合中转站负责人徐明宽告诉记者,在碳普惠智能回收区,通过一次针对可回收物的自助交投,居民们能对垃圾分类与碳减排的关系产生更为直观的体验。
“你看,比如我投递这样一捆废旧纸箱,在扫码自动登录账号后,选择‘黄纸板’这一细分类选项,就能自动称重,身后的投放口会根据可回收物类别亮灯,居民只需根据提示投放至对应投口,而此时屏幕上也会实时显示此次投放的结算金额以及获得碳值,作为减碳贡献,居民还可以凭借获得的碳值兑换礼品。”在现场,徐明宽向记者做了一次自助交投演示。
记者获悉,而除了实地到碳普惠智能回收站,在徐汇区,居民也能在线通过“旧物再生”小程序预约“社区回收管家”上门接单,“这些上门回收的垃圾会暂放入两网融合中转站,再集中转运。”
让“老”小区焕发“新”活力
建设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居民区
“这里原来排水沟设在外侧,湿垃圾桶一冲洗后异味弥漫,如今改造后再也没有这样的问题了。”在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灵新小区内一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前,广中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郭楠和记者说起了过去短短数月之间这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原来,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灵新小区是一个以动迁房和公房为主的拥有3000余户居民的大型老旧社区。“灵新小区原有7个生活垃圾房和1个小压站,存在布局较分散、配置不合理、容积量不足等情况,经常出现垃圾满溢现象,严重影响了小区环境。”郭楠介绍,在打造“人民城市”,建设“人民社区”的命题里,广中路街道党工委在区绿化市容局的指导下,在今年决定借助“美丽家园”综合改建项目对灵新小区生活垃圾房进行改造,让“老”小区焕发“新”活力。
“在改造过程中,我们深刻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居民区党组织充分听取了居民代表、物业负责人、楼组长、党员志愿者对生活垃圾房改造的意见建议,比增加夜晚照明、添加洗手装置、配置消毒除臭以及无接触投放垃圾等建议,完成了生活垃圾房的提升改造。同时,考虑到该小区实际情况,继续保留小压站,并进行了内部装饰改建,改善整体环境。”
在现场,郭楠向记者介绍说,如今建成后的智能生活垃圾房贯彻了低碳、环保理念,以环保材料建造,具备脚踏开门、自动喷淋除臭、紫外线杀菌等功能。
“同时内部还设有多种智能设施,比如光电传感器,垃圾桶满溢后会亮灯提醒物业进行换桶;智能监控摄像头,一旦识别到乱丢垃圾的行为,进行语音提醒。既方便了居民进行垃圾投放,又从源头上解决了以往垃圾易满溢、小包易产生的问题。”
郭楠告诉记者,考虑到灵新小区老龄化程度高,小区约40%的住户为老年人,为了方便这部分群体垃圾投放的实际需求,新建垃圾箱房还设置了误时投放时间,在上下午定点投放时间段的基础上增加午间11点到13点的时段,并且在节假日垃圾投放时间覆盖7点到22点。
积极回应市民关切
全市优化新增废物箱4712个
垃圾分类工作重在源头,随着市民群众对投放环境期望的不断提高,在《条例》实施初期分类改造的基础上,本市积极推进功能不健全的投放点、垃圾房升级改造,配置洗手、除臭、遮雨、照明等便民设备,目前全市已有超过80%的集中投放点规范配置了洗手、除臭装置。
同时,本市积极回应市民关切,优化本市道路废物箱布设,修订《上海市道路、公共广场等废物箱配置导则(2023版)》,在公交和轨交站点、特色商业街区等重点区域完善废物箱设置。目前,全市废物箱总数为44671个,对比新版《导则》印发前,全市优化新增4712个。
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部分社区小包垃圾落地、非定时期间投放点垃圾满溢、异味扰民等问题,一方面,开展专项整治、进行拔点销项。全市共梳理排摸居住区分类实效问题点位1223个,均已明确整治措施、时间节点、责任人员。另一方面,坚持定时定点、固化常态机制,制定《关于进一步巩固提升本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本市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为主的原则,并明确误时(延时)投放点设置原则和管理要求。
今年,本市还将对照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围绕短板弱项、瓶颈难点,积极打造垃圾分类升级版,切实将垃圾分类“新时尚”转变成为人人践行日用而不觉的“好习惯”。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