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作品,不止精彩

上海法治报 2023年07月14日

谢钱钱

“侦探”“推理”“悬疑”等具有智斗要素的文娱作品在当今广受好评,无论是作为旁观者还是作为参与者亲自推理,总能在感受到乐趣的同时,学习到许多法律知识,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最近,我“延迟”观看了一部1958年上映的电影《控方证人》,这部电影由阿加莎原著小说改编,作为一部经典的律政影片,虽然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但紧凑的节奏、反转的情节设计依旧让人拍案叫绝。

凶手到底是谁?导演通过影视表演、观看视角给观众制造了一个误导——夫人是凶手。例如说,看似憨傻的沃尔先生通过了眼镜测试,而他的妻子——一位看起来精明能干的女人,逃避了眼镜测试。但推理需要讲证据,而不是靠“直觉”。影片用反转“打脸式”的结局告诉我们了这一道理。其实,影片中庭审的一个细节,同样点明了这一道理。凶案现场被打碎的玻璃散落在室内,可以由此推断“凶手从室外打碎了玻璃闯入”吗?而实际上,这可能是在“误导证人供词”,因为“玻璃被打碎的原因有很多种”。

文娱作品中的“找出凶手”,以及现实中的刑侦破案,都需要缜密证据并形成证据链,“凶手”是靠一环一环的证据找出的,而非“直觉流”的猜测。经典推理游戏《逆转裁判》在帮助玩家培养逻辑推理能力上,就有很多有趣的设置。游戏设置在海洋法系背景下,因此非常注重控辩双方当庭对抗。在法庭辩论环节,每一次询问证人、阐述证言、举证都会成为玩家选择的关键,而玩家在破案过程中证据上的“疏漏”,则会被控方以夸张的肢体语言提出“异议”。此外,每一项足以成为证据的关键都会在文本中着重突出。

其实,还有不少文娱作品不是从法庭解密角度切入,更多的是讲述侦查阶段的故事。

总而言之,各种各样的“破案”故事。不仅带给了观众精彩游的游玩、收看体验,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