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未成年人绕过年龄审核参与陪玩,有些陪玩涉及灰色地带

游戏陪玩行业亟待加强底线监管

上海法治报 2023年07月21日

资料照片

进入7月,暑假到来,玩网络游戏成为不少未成年人暑期生活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游戏陪玩产业也悄然兴起。据统计,2021年,中国游戏陪玩市场规模超过140亿元,成为电竞产业中除游戏、直播、赛事外的第四赛道。

所谓陪玩,就是陪用户打游戏,给网游玩家提供游戏方面的互动服务。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业态,游戏陪玩行业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景象。记者调查发现,找陪玩可以通过陪玩平台或陪玩团等途径下单,陪玩形式不局限于游戏技术陪玩,还有娱乐陪玩等,其中不乏大量未成年人参与,有些陪玩业务涉及灰色地带。

对此,专家认为,一方面要提高审核水平,加强对陪玩服务的全程跟踪和动态感应,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底线监管,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应通过建立黑名单制度,联合各平台形成信用惩戒共享机制。

什么人在做陪玩

下午三点多,刚刚起床的露露(化名)简单收拾了一下桌面,快速地吃完外卖后,就开始为自己的工作忙碌起来——先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发布游戏战绩,之后就等着玩家“主动上门”。作为一名专职游戏陪玩,露露月收入并不固定,据她描述,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收入上万元,差的时候也只够维持基本生活。“大部分玩家都是晚上上线,玩下来差不多要到第二天早上五六点了。我们这个职业主要难在找客户上,运气不好的话,一天也接不上一单;运气好的话也能接上陪一个老板玩一天的大单……”谈到未来打算时,露露告诉记者,尽管游戏陪玩的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今后还是会去找其他工作。

与露露不同,游戏陪玩小小(化名)还是一名高中生,由于平时还在上学,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兼职做陪玩。他告诉记者,自己想做陪玩,于是就通过招聘平台加入了陪玩公会(统一负责接单或派单的陪玩人员管理组织),之所以选择陪玩公会,不仅是因为时间相对自由,最重要的是陪玩公会可以避开陪玩平台实名认证等审核机制。“公会负责人每天会把用户下单的需求发布到陪玩群里,包括游戏等级、价位等信息。感兴趣的陪玩可以找负责人报名,负责人把用户和陪玩拉入微信群。之后,陪玩在群里试音,用户就可以选择意向陪玩,去开黑。”小小告诉记者,自己当陪玩是想赚些零花钱。当记者问陪玩是否会影响他的学习成绩时,小小笑而不答。

记者随机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了一款陪玩App,只需完成用户注册就能进入游戏陪玩主页,玩家可以根据游戏品类等快速筛选陪玩,甚至可以点击陪玩头像,和对方线上交流。之后,玩家购买相应的游戏币,自主下单即可。

一些语音聊天软件也会开设陪玩频道,进入频道后就可以注册成为陪玩。某频道的陪玩店老板张先生告诉记者,从事陪玩的绝大部分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年轻爱玩,反应快,接受能力强,身体也好,有的人甚至可以连续几天接单不睡觉。当问到是否有未成年人做游戏陪玩时,他告诉记者:“挺多的呢,毕竟我们频道不同于实体经营的店铺,几乎所有陪玩店对陪玩的考核只有一个,就是游戏技术。线上陪玩不用看脸,声音都可以用变声器改。”

缺乏监管的未成年人陪玩

调查中,记者尝试在电商平台用“游戏陪玩”“陪玩王者”等关键词搜索,找到了一些经营游戏陪玩的网店。经联系客服,记者拿到了一份店铺经营明细,明细上店家将陪玩分成了技术陪和娱乐陪两种,技术陪主要是带领玩家上分,而娱乐陪除打游戏外还提供陪聊、哄睡等情感类服务。

记者进一步调查后发现,虽然在平台注册都有需满18周岁的年龄限制,但平台后续并没有审核机制,用户的实际年龄无从考证。在申请作为技术陪玩时,尽管平台要求申请人实名认证,但一个实名认证可以绑定多个账户,这些账户的最终使用者的真实身份也不可知。这些“灰色地带”给后续监管带来困难。更有甚者,未成年陪玩人员还会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犯罪的帮凶。

未成年人小花(化名)是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检察院检察官办理的一起网络诈骗案的被告人。因父母离异,她一直和父亲生活。家里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这让念高中的她迫切想要挣些零用钱,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去做游戏陪玩。小花父亲对陪玩行业不是很了解,也没有过多干涉。加入陪玩公会后,小花在同案犯徐某等人的要求下,在游戏陪玩过程中将用户引流到直播平台,帮助犯罪分子实施网络诈骗。

以陪玩为名达成“特殊”交易

除了有未成年人绕过平台实名认证参与陪玩,还有人以游戏陪玩为名达成“特殊”交易。

记者打开某陪玩App上陪玩者的主页可以看到,上面不仅会标注其游戏水平和擅长的游戏角色,还会描述自身性格和才艺特长,还有陪玩者附上几秒钟的语音自我介绍。在用户评价的类别中,除了“技术水平”外,“服务态度”“声音质感”等都被列入其中。

当记者加入某平台的陪玩房间后,房主“墨夕”告诉记者,娱乐陪玩中女陪玩更“吃香”,对其要求是年轻、声音好、会互动,最好还要高颜值。

“女陪玩游戏打得好不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服务好,能让老板满意。”“墨夕”说。当记者询问娱乐陪玩有哪些服务项目时,对方则通过私聊,发给记者一份清单,上面列有全麦唱歌、游戏互动、撒娇表白等项目。

据从事全职游戏陪玩的韩超(化名)透露,由于平台有抽成制度,陪玩者收到的款项通常要扣掉手续费,因此很多人会选择和老板沟通后,私下通过社交软件联系和转账。

对此,“墨夕”则隐晦地表示:“我们线上拉音乐单比较多,就是单纯唱歌,但是你和老板线下联系后,愿意玩什么就是你们自己的事了。”

从事陪玩行业多年的李铭(化名)指出,尽管现在平台会通过敏感词检测及时发出警告,但总有人会以陪玩为中介,通过缩写、简称等达成一些“特殊”交易。

“比如一张普通露脸照价格在30元左右,指定动作、姿势类的则为100元,还有一些视频露脸项目(简称SP)价格会更高。”李铭说,此外还有很多涉黄陪玩项目都会用简称来替代,方便老板和陪玩“安全”交流,比如“KP”和“文爱”分别代指语音和文字的涉黄聊天,甚至还有人会从线上陪玩发展到线下陪玩。

对此,韩超向记者表示,“黄单”在陪玩行业算是公开的秘密,“在聊天群或很多平台大厅,都有人在接这类单,通常他们的主页还会附上一些比较暴露的图片,用户通过暗号去找人并不难。”

加强审核机制  完善底线监管

“有需求才有市场。首先需要肯定的是,陪玩行业对于电竞爱好者有正面作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谈到陪玩行业时表示,“同时,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未成年人参与,一个是警惕陪玩成为提供色情服务或其他擦边服务的中介。”

游戏陪玩乱象中暴露出的实名认证不严格、未成年人从事陪玩等问题该如何治理?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杜江涌告诉记者,平台层面在注册环节必须加大审查力度,在压实实名制基础上,严格做到一证一号,对可疑账号可以通过语音提醒、短信电话提醒等方式暂时中断游戏。与此同时,可以更大范围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虽然目前大部分游戏都需要实名认证,但仅通过身份信息的输入很难达到规制的目的。人脸识别的应用,可以精准筛查从事游戏陪玩的未成年人。此外,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大查处力度,一旦有游戏陪玩平台雇用未成年人从事陪玩,甚至涉黄、涉罪等情况,必须依法严惩,形成威慑力。杜江涌还建议,对平台建立信用等级分级管理机制,将存在的风险按照信用等级标注,当陪玩App或者陪玩店到达最低信用等级,可以采取自动注销等惩罚方式。执法部门也需加大监管力度,对平台的陪玩人员进行年龄核验,对未成年人陪玩予以清退。

北京市地平线律师事务所律师陈笑表示:“需要整合立法、监管、平台以及学校、家庭多方力量,共同为未成年人的保护搭建好‘防护墙’。首先,立法部门应完善规范制度,将陪玩平台归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其次,执法部门应当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招揽未成年人提供陪玩服务的商家。此外,平台、商家也应当履行审核把关义务,禁止未成年人提供陪玩服务。”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良善表示,我国《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等均对未成年人游戏准入、防沉迷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若陪玩平台可以让未成年人轻松混入,显然未尽到审核管理义务,涉嫌违法。同时,若利用陪玩从事色情、赌博、诈骗、淫秽等交易,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也同样涉嫌违法犯罪。

早在2021年,多地有关部门就按照网络游戏防沉迷的通知要求,集中处罚了一批违规企业和平台,并责令其就相关问题深入整改,集中清理违法违规信息和账号。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认为,要想陪玩行业规范发展,从技术上,平台还需加强审核,通过人审和机审相结合的方式,对陪玩服务建立全程跟踪和动态感应系统,形成完整的反应机制,认真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同时,各平台要畅通后续投诉举报的反馈流程,必要时还可与执法部门协调配合,一经发现违规行径,及时处置。

朱巍认为,陪玩行业应完善底线监管。“底线监管也是信用监管,一旦发现违规,应加强处罚力度,终身禁业。这就类似于一种黑名单制度,问题账号一旦被发现,不仅应永久封号,其所有注册的账号都不应该再进入到相关行业。”他说,“同时还应在各平台之间建立互联互通的信用惩戒共享机制,以形成合力对违规账号进行处罚处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目前,游戏陪玩大多是撮合交易而非平台化管理,如果相关平台能将游戏陪玩师转为真正的员工,一旦违规,直接对平台进行处罚,对行业的震慑作用将大大提升。(综合整理自检察日报、工人日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