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限制多 如何“松绑”?

市人大代表进行专题询问,聚焦科创领域关键问题
上海法治报 2023年07月26日

2023人工智能大会的AI机器人展示 记者 王湧 摄

昨天,在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对开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综合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记者 陈颖婷 摄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关键技术研究如何开展联合攻关?科研经费如何使用更科学,怎么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为发挥立法对科技创新工作的保障和引领作用,近年来,上海先后出台了《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和《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着力破解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部《条例》实施情况如何,还有哪些瓶颈问题需要突破?市人大常委会于今年3月至7月开展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综合执法检查。

昨天,在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对开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综合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

三部《条例》成为创新的制度保障

执法检查组认为,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全面贯彻实施三部《条例》,积极履行各项法定职责,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中心从形成基本框架体系向形成核心功能跃升,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三部《条例》提升了原始创新能力,壮大战略科技力量。目前国家实验室组建取得重要进展,布局建设19家新型研发机构,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5个。同时,上海在脑科学等领域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深入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探索者计划”。

三部《条例》增强了高水平科技供给,通过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增强技术布局和攻关力度。同时加快突破新兴技术,支持商用飞机发动机重大技术研发,机器人精准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实现突破,通过科技助力城市数字化治理。

本市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创新主体。金融赋能科技创新成效也就此显现,截至2022年末,上海企业已在科创板上市78家,总市值居全国第一。通过完善创新创业发展环境,推动科创集聚区、创新创业载体发展,支持上海技术交易所建设。本市还进一步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加强海外引才引智和青年人才培育,推进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

在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上海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揭榜挂帅”攻关机制,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扩大至部分科技人才项目和软科学计划项目。上海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支持6家赋权试点单位完成150余项成果赋权,出台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操作细则。同时强化配套政策保障。围绕进一步放权松绑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高质量孵化器培育等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构建长三角协同创新机制,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与此同时,综合执法检查也发现,本次在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为此,昨天,在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对开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综合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进行了专题询问。

联合攻关:不以出身论英雄

7月25日上午10点,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们都已在会议厅就坐。与以往不同的是,会议厅前排面向委员们就座的还有来自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教委、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国资委、上海科创办等8家单位的负责同志,他们就代表们关心的问题接受专题询问。

“科创中心建设条例中有这样的内容,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在前沿科技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请问市科委目前是在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下一步打算做出哪些改进?”城建环保委副主任委员陆靖首先对于在执法检查的过程中,部分科研单位和领军企业反映本市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时候,动员能力还不强,相关的工作还有提升空间的话题开门见山提问。

市科委主任骆大进表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是科技创新工作当中的重中之重的任务之一,也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重点推进的任务,上海聚焦国家战略的任务,聚焦重点发展的重点产业,联合组织各类创新主体,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或者一些标志性的成果。但他也感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加强,“比如怎么样更好地面向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未来产业和新赛道的发展布局,系统组织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人力方面还有待提升。”在他看来,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还需要更好的组织好各类的创新主体,要有跨部门的、跨地区的、跨学科的、跨领域的多主体协同机制,还需要健全相适应的一些配套政策。

据骆大进介绍,近年来上海通过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积极探索试点揭榜挂帅、赛马制等一些机制探索。“如在大飞机上,我们通过揭榜挂帅,面向全国发榜,吸引了19个省市的100多家单位来共同参与,创新力、产业力、人才力和资金力也实现了一个比较好的协同。”对此,骆大进表示,下一步要更好地强化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的调配,构建协同攻关的组织运行机制。他特别强调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做好任务的分解,继续深化实施好接管挂帅、赛马制等制度安排,不以出身论英雄,凝聚勇于创新的高水平攻关团队。此外,还要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政策体系,推进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奖励激励等方面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打破创新资源流动的壁垒。骆大进认为,还要用好市场机制促进协同攻关,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完善市场的需求对接机制,完善资金的多元投入和保障机制。

“放管服”为科研经费“松绑”

在前期的调研中,经费使用限制较多是许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反映较多的问题。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王莲华就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科研经费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向财政部门提问。

市财政局局长王华杰透露,今年为了进一步深化落实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改革,健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激励机制等期盼。市财政局会同市科委等相关部门,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定了上海市财政科研项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于二季度正式实行。

他解释说,办法主要在三个方面做了进一步突破。首先是简化,科研项目直接费用预算科目从原来的9个以上精简为设备费、业务费、劳动费等三个,同时除了50万元以上的设备费以外,其他费用科目在编制预算的时候只需要提供基本的测算说明。办法还下放了预算调剂的权限,科研项目中直接费用预算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承担单位中,除了设备费以外,其他费用的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负责人,真正实现了“打酱油的钱也可以买醋”。同时扩大了经费包干制的实施范围,在人才类和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以及新型研发机构中,全面推进经费包干制,允许项目单位不再编制预算,自主确定经费使用。

其次,进一步完善了科研项目的经费拨付和监督机制。办法进一步加快了经费的拨付进度,明确科研项目任务签订计划书30天以内,要将经费过户到这个项目承担单位。办法改进了项目结余资金留用管理,允许科研项目完成,并通过综合绩效评价以后,结余资金全部流回项目单位使用,由单位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办法还简化了科研项目的验收管理和过程管理,合并了财务验收、技术验收作为一次性绩效评价,并加强审计监督、财会监督与日常监督的贯通协调,避免多头检查。

第三,进一步加大了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办法完善了劳务费的管理,优化劳务费开支范围,取消劳务费科目50%的比例限制。与此同时提高了间接费用的比例,将软件开发、软科学研究、基础研究类项目间接费用从原来的不超过直接费用的12%提高至不超过60%,同时允许项目承担单位将间接费用全部用于绩效支出,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王华杰表示,市财政局下一步将根据实践结果,科研单位和人员的感受,及时对办法进行评估完善,更大力度地推进科研经费的放管服改革。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