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试验田”上建设成效如何?

市人大听取落实《自贸试验区条例》《临港新片区条例》情况报告
上海法治报 2023年07月26日

资料照片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上海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是改革开发的热土,也是创新发展的试验田。今年恰逢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十周年,为深入总结上海自贸试验区十年建设经验,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对《自贸试验区条例》《临港新片区条例》的执法检查。在这片改革创新的土地上,结出了什么样的“法治之花”?日前,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了关于检查上海市贯彻落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条例》情况的报告。

两部法规引领改革创新发展

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上海市人大常委会2014年出台国内第一部《自贸试验区条例》,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提供了法治保障。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278项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中,源自上海自贸试验区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的事项占总数的52%,发挥了引领全国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头雁效应。《临港新片区条例》施行后,临港新片区着力推动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形成首创性创新案例87个,其中36个为全国首创。

贸易投资规则与世界接轨

执法检查组通过调研,发现上海自贸区与临港新片区基本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管理模式,并率先建立了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2016年10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被写入《外商投资法》。形成以备案管理为主的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促进平台,“走出去”服务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服务业扩大开放成效明显。积极推动金融等领域扩大开放,在外商独资整车制造等50多个开放领域实现全国首创项目落地,率先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试点,发布首批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和紧缺清单。

与此同时,上海贸易通关便利化取得新突破,确立了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如,持续深化“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要求,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落地实施一线进境“先进区、后报关”,二线出区“批次进出、集中申报”,区内“自行运输”等创新制度,推动口岸通关全面提速降费,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大幅缩短。

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覆盖领域由货物贸易拓展至服务贸易,功能建设由6个板块扩展到16个板块的66项特色化应用,包括货物申报、支付结算、金融服务、数字口岸检测等,并通过信息交换、数据共享、先行先试,推进长三角“单一窗口”合作共建,与国家标准版融合对接,提供口岸货物状态跟踪、口岸收费公示等功能,被世界银行在《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19)》中向全球推荐。

优化营商环境  推进高水平开放

本市持续立法引领推动改革。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等16部浦东新区法规,浦东新区政府出台“商事调解”等16项管理措施。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率先开展“证照分离”等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下放人才引进直接落户和留学回国人员落户审批权。深化“双告知、双反馈、双跟踪”许可办理机制和“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协同监管机制,不断提升政府监管效能。完善涉外争议解决机制。制定全国首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仲裁规则》。上海国际争议解决中心吸引了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等机构入驻,形成境内外仲裁、调解等多元争议解决法律服务的集聚效应。

据悉,上海持续推进金融领域首创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为区内居民、非居民提供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本外币一体化金融服务,目前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已向海南、广东、天津等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推出股票“沪港通”“沪伦通”,开通中日ETF互通,推出我国首个面向国际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黄金国际板,上市交易我国首个国际化期货品种原油期货,推进建设国际油气交易和定价中心,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价格”体系。

加强法治保障助力高质量发展

对于上海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下一步的发展,检查组建议对于两部法规有关规定与改革发展实际需要不相一致的内容,要进一步研究条款的适用性。要用好中央立法授权,滚动出台新的浦东新区法规和管理措施。充分发挥浦东新区法规的优势,坚持以“小切口”做好大文章,确保相关试点政策进一步落地落实。

检查组指出,各项改革创新政策制定,要广泛了解市场主体诉求,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对标国际通行管理,勇于突破和创新。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政策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容错度,充分提升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