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夏天
从万千务工大军中的一名农村高中生,到荣膺全国劳模、在国际国内屡屡摘得发明创造金奖的“上海工匠”、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来自上海神舟精宜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85后”技师胡振球,在他不长的职业生涯中走出了一条让人惊叹的奋斗之路。“做工人就要做个好工人”“创新需要百折不挠”,这是胡振球进工厂之初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也是他赶超常人、实现人生价值的一贯坚持。
那个看不懂图纸的高中生,成了岗位能手
胡振球来自安徽宿州的农村。2004年他高中毕业,受限于家庭条件没能参加高考,就加入了外出务工的大军,2007年被交大神舟录用为聘试制工人。从进单位起他就暗下决心:“做工人就要做个好工人。”
交大神舟是一家由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团队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许多研发人员都是从各大知名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他们才真正配得上这个‘好‘字,有朝一日我也要成为他们这样的人。”胡振球当时萌发了这样的念头,虽然当时的他连图纸都不会看。
面对困难,胡振球没有气馁,常常找公司里的教授、工程师和老师傅们请教,利用午休时间在职工书屋里看书,晚上在宿舍里学习,重要知识点怕忘就记笔记、抄重点。
经过两年时间,胡振球逐步对于机械加工的焊接、机加工和图纸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工艺的认识也更为全面了。
为了成为“岗位能手”,胡振球先后考取了高级工、技师。十多年来,他通过不断学习,已先后获取得了大专和本科学历。通过持续学习带来技术能力和理论基础的结合与提升,让他从操作人员一步步成为班组长、工段长和生产管理者,逐步实现了“当个好工人”的最初梦想。
创新需要百折不挠、勇于争先、敢于实践
2009年交大神舟开展了“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建议、小改进”的“五小活动”。创新不再是技术人员的专利,也不再局限于产品技术,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一线工人都可参与,也可在管理提升领域开展创新。
胡振球的第一个小创新就在这样一个良好的企业创新环境中诞生了。当时企业自主研发的吸尘车产品进入生产阶段后,大伙儿天天加班,生产效率却始终提不上去。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大胆提议能不能开个模具进行“整车预装工装”,可操作时却又遇到了难题,模具中的关键环节举升油缸部位始终无法做到上下部件的匹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大家反复琢磨和尝试,最终找到了把上下部件的位置都进行固定的办法,彻底解决了困扰多时的问题。模具投入使用后,每台车的工时从原来的3天减少到1天,并使整车装配合格率达98%以上,平均一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500多万元。
公司新产品推出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客户使用环境,遇到过很多困难,必须要亲临现场解决。胡振球记得,当时他的一项发明“倾斜复吸式”清扫装置,就是这样诞生的。盘锦客户因为新区建设垃圾量大,按常规垃圾量设计的吸口使用效果不佳,要求三天内解决问题、不然退车,他领了这项任务,赶到现场,跟在车后面研究了整整三天,在现场找工具试制改进,终于在通宵研究的第四天,想到了解决的方案。
迄今为止,胡振球共完成技术革新60多项,技术攻关20多项,共获得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4项,他研发的一种道路粉尘以克论净的测量装置和方法,获得了上海市第二届国际发明创新展“金奖”;他发明首创了一种卸料抑尘装置技术,在国内、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卸料抑尘理念,并用了简便的结构实现了这种理念,彻底解决了二次扬尘问题,取得国家发明专利,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他发明首创的吸尘车树叶粉碎技术,提出了清扫车树叶粉碎的技术方案,解决了行业中的一大难题,并获得上海市首届国际发明创新展“金奖”……从一个新时代的普通农民工,胡振球走上了大国工匠之路,“除了勤奋学习和善于思考,创新还需要百折不挠、勇于争先、敢于实践的精神。”胡振球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