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通讯员 王英鸽
“终于有结果了!”随着当事人在协议书上落笔签字,9起近20年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纠纷,经法官多次沟通调查、实地勘验、“背靠背”调解后,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
承办法官薛妹,是一名80后。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在惠南人民法庭工作。也正是这样一个邻家“妹妹”,在这片土地上逐渐成长为一名定分止争的基层法官。68.6%,是薛妹近年来主审案件的调撤结案率。
努力将“N”归于“1”,实质性化解纠纷
“虽然日常接触的案件大多数是民生小案,但‘小案’不能‘小看’,更不能‘小办’。”薛妹说。
第一次谈话,被告老潘满面愁容。2020年5月的一天,他驾驶的残疾车不慎撞上了他人的电瓶车,对方受伤住院,并提出索赔。案子的法律事实、赔偿责任都明确,但身患残疾、家境一般的老潘,却可能至少面临两次诉讼。
原来,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可以突破合同相对性原则,将侵权法律关系与保险合同法律关系同案处理;但对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法律却未作明确规定。
经过大量工作,三方一次性达成了调解方案,保险公司在保险责任范围内爽快地支付了赔偿金,老潘也想办法凑足了剩下的部分。“尽快解决问题,当事人就能尽快回归正常生活。”薛妹说,“所以我会努力寻找矛盾调和点,争取从源头上化解纠纷。”
既能镇得住场子,又能俯得下身子
“走,我们去现场看看!”不久前,薛妹刚刚办结了一起装饰装修合同纠纷案件,唐先生因不认可施工方刘师傅出具的工程量和造价,拒绝支付尾款。多次调解不成后,她决定和书记员诸慧一起去实地勘验。
现场,看着自己辛苦完工的工程,刘师傅难掩气愤。唐先生的态度也异常强硬,“法官,这钱算得不明不白的,我反正不付。”双方各不相让,现场气氛一度剑拔弩张。薛妹上前将两人分开,一边安抚情绪,一边认真提出新思路,“问题总要解决,不如趁着今天大家都在,我们一笔一笔核算清楚!”
在她的主持下,双方逐一核对了工程量、确定了工程造价。达成一致后,唐先生当场支付了拖欠的数万元工程款。
当借助专业手语,“走进”眼前这对聋哑人夫妻的婚姻生活后,薛妹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因长期缺乏情感沟通,两人的婚姻僵局已持续7年。为了更好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庭前,薛妹主动联系手语老师,到庭辅助调解,并申请减免了当事人的翻译费。
庭审中,她特意放慢节奏,耐心“询问”双方的真实意愿。当事人脸上的愁容也渐渐散去,眼里不时闪烁着泪光。最终,两人选择放下过往,和平分手。
案子虽然结了,但薛妹的工作还没结束。她着手在自己负责的远东村法官工作室设立残障人士联络站,以“现场接待+爱心信箱”的方式,接受残障人士求助,提供法律咨询。
做打开心结的钥匙,让公平正义流进心田
年近七旬的张阿叔和刘阿姨,到人民法院起诉离婚。薛妹了解到,二人年轻时再婚,各自育有子女。“晚年本应相互陪伴,为何要离婚呢?”她不由心生疑问。
张阿叔一番“难言之隐”让她找到了答案。“前些年,我曾出钱帮她装修房子,但去年房子动迁,她孩子鼓动她一分钱都没给我,我孩子要我离婚把钱要回来……”听着这话,张阿姨脸上也写满无奈。薛妹感到,一边是至亲骨肉,一边是半生伴侣,在亲情和利益的纠葛中,两位老人无疑都陷入了“两难”。
薛妹来到两位老人身边,耐心地劝慰他们要珍惜30年夫妻情谊,更要珍惜晚年的相依相伴。见两人情绪逐渐平稳,再从动迁利益分割入手,引导二人达成补偿方案。老人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也就此打消了离婚的念头,和好如初。薛妹曾调解过许多发生在特定关系人之间的矛盾纠纷,“家人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有的是为了眼前利益,有的就是为了争一口气。”她说,“只有当事人真正放下了隔阂,在我心里,这案子才算是结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