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墙里的他为何一直被“针对”?

长期潜逃加剧多疑心理 心理咨询帮他脱下“有色眼镜”
上海法治报 2023年08月18日

资料图片

□法治报记者  徐荔

“我们监区的刘刚老觉得别人针对他,经常和别人发生矛盾。请你帮忙看一看,是不是需要对他进行心理疏导?”2022年的一天,青浦监狱心理健康指导室的心理咨询师王枫接到一通“求助”电话。从心理角度协助民警对服刑人员开展教育矫治工作是监狱心理咨询师工作的一部分。

对于刘刚这个名字,王枫有印象,他打开心理咨询记录,发现刘刚于2018年到青浦监狱服刑时,就和他有过一次谈话。对新到监狱的服刑人员进行谈话和相应评估是监狱心理工作的“必选动作”。而王枫之所以对刘刚有印象,是因为他的谎话……

因赌博犯下不可饶恕的罪错

刘刚是因为抢劫被判刑的,在第一次和心理咨询师谈话时,刘刚称自己是喝醉酒后,头脑不清,踹开了一家杂货店的门,结果跑出来一个持刀的人,出于自我保护,刘刚抢过了刀划了对方。“我听到他大叫,我就吓得跑了,后来还躲了起来。”然而,刘刚的说法与咨询师掌握的情况不同。

根据资料显示,“60后”的刘刚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是家里的幼子,家人较为宠爱他。小时候的刘刚就不爱读书,没读几年就辍学了,没什么文化,也没有一技之长,空有要赚大钱的“妄想”。2001年,刘刚来到上海打工,想要在这个满是机会的城市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机遇。然而,身无长物,眼高手低,刘刚过得并不如意,始终没有满意的工作机会。刘刚也明白,靠自己的能力这辈子恐怕都发不了大财。有什么方法既简单又来钱快?刘刚把心思放到了赌博上。

几乎所有的赌徒都是一样的,小试牛刀时大都运气不错,尝到甜头,于是觉得自己就是“赌神”附身,未来会有更好的收益,所以越投越多。当开始输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只是一时失手、赌运不佳,说不定哪天手气突然就好了,多来几把总能翻身赚回来。就这样,赌博的人在兴奋、沮丧、希望、失望、不甘心中慢慢沉沦。而为了在下一把“扳回来”,他们会想方设法筹集赌资,积蓄用完了就变卖家里值钱的东西,借钱、贷款,甚至去偷去抢……

刘刚也是这样,染上赌瘾后的他赢了钱自然满心欢喜,输了钱就愁眉不展。无奈输多赢少,他为赌资发起了愁。

一天,刘刚在路过一家常去的杂货店时,看到老板一瘸一拐地走过。“这家店平时生意不错,老板应该赚了不少钱。哪天去看看,说不定能弄一笔钱。”刘刚起了邪念。但他没有马上行动,他也考虑到了一旦老板报警将会产生的后果。

可是第二天,刘刚又输了钱,他借酒消愁却愁更愁。为了弄钱,刘刚豁出去了,在酒精的作用下,刘刚决定行动。当天晚上,刘刚就去了杂货店。他站在门口观察动静,本想万一老板来了就打晕他,可没想到老板见到刘刚欲图谋不轨后大声呼喊,刘刚慌张不已,用带着的水果刀捅了老板,然后不管不顾地跑了。刘刚知道自己闯了祸,不能再在上海待下去了,于是连夜逃往外地,从此开始了他的潜逃生涯。十多年来,刘刚隐藏身份,在全国各地到处东躲西藏,直至被抓获。

一失足成千古恨,刘刚因为自己的犯罪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如今,刘刚已经年过五旬了,根据判决,他将在监狱里“终老”。

“总有人故意找我的麻烦”

对于为何不说实话,刘刚显得有些尴尬,沉默以对,咨询师也没有深究,但已经从他的讲述和表现中看到了他的敏感多疑、对他人不易信任。同时,咨询师了解到,刘刚在看守所和新收犯监狱时都多次和他人起矛盾。

四年过去了,还没适应监狱生活,还那么容易和其他服刑人员有矛盾吗?带着疑问,王枫开始了对刘刚的心理咨询。

“最近总是有人故意针对我,找我的麻烦。”刘刚还认识王枫,一到心理健康指导室,他就讲出了自己遭遇的问题。

在刘刚的讲述中,因为和同监组服刑人员就用水问题发生了不愉快,所以对方故意在吃饭时为难他,不是少打饭就是打很多,于是刘刚一气之下“反击”了。而这也不是刘刚第一次被“针对”,刘刚称自己一直被欺负,服刑没多久就被找茬,对方不仅和他吵架,还有人弄倒他的凳子导致他摔倒,在他打扫的时候故意弄一些馒头屑给他添麻烦。

“他们有没有可能是不小心的?”听完刘刚的讲述,王枫问。

“他们就是故意的。当然这是我猜的,问他们也不会承认。”刘刚回答。

虽然对刘刚的讲述抱有质疑,但王枫没有打断他的讲述。“来访者的讲述不一定客观,甚至经常充满了自己的主观偏见,将责任完全推给别人,这是很常见的。”王枫告诉记者,作为咨询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倾听,因为来访者的语气、态度等都能反映他的内心主观感受,而这也是分析他为何会采取如此行为的线索。另一方面,让来访者把内心的委屈、不满等情绪表达出来,可以起到宣泄情绪、缓解压力的作用。

“当然,对于在咨询中来访者所说的内容,也需要通过民警、其他服刑人员等多方进行验证。这样,才能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到底是怎样的。”王枫说。

实际上,刘刚所说的所有“被针对”,民警都有过调查,比如弄倒凳子的事,民警通过调取监控等方式了解到,当时是刘刚自己起身时不小心带倒了凳子,却推说是别人找他麻烦。而因为打饭问题发生的矛盾,也并非完全如刘刚所说的那样,刘刚本身就有错处。

对于刘刚的上述种种行为,民警尝试通过谈话教育、批评等方式矫治,然而收效并不明显。

由于经常跟其他服刑人员发生矛盾,刘刚已经换了好几个监房,如今他又提出换监区的诉求。刘刚认为在一个新的监区,能够开始新的改造生活,也不会有过去的人再盯着找他的麻烦。

“可是,如果在新的监区,还发生这种情况怎么办?”咨询师曾见过不少这样的服刑人员,他们到了新的环境后,依然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依旧是矛盾重重。因为他们并未察觉导致矛盾的根源不在他人而在自己,他们将自己固有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带到了新的环境中,所以根本无法解决问题。而对于咨询师的提问,刘刚也没有答案。

或因长期潜逃加剧多疑心理

结合几次心理咨询和刘刚在服刑中的表现,王枫分析了刘刚的性格特点:敏感、多疑,易将他人的无意行为当作恶意;容易记仇,对于别人的拒绝、轻视耿耿于怀,甚至有报复之心,将自己遇到的问题都归结在对方身上;比较固执,遇事好争辩,一旦自己的意见和他人不合就会产生冲突。

王枫分析,如果一个人经常跟他人发生矛盾,那么就需要检讨一下,到底是自己的问题,还是他人的问题。可是刘刚跟不少人有过矛盾,却总觉得是人家故意找他的麻烦。这种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的方式,让他处处受困。想要让他把“眼镜”摘下来,却也不容易。这是他长期形成的性格特点,一朝一夕的心理咨询是难以改变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各方面共同的努力,才能让刘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做出改变,适应当下的服刑生活。

为了让刘刚看到自己的问题,青浦监狱心理健康指导室的咨询师经过讨论,决定安排他加入监狱心理健康指导室开设的服刑生活事件应对矫正项目,引导他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只有适应服刑生活后,才能更好地反思、悔罪和赎罪。

矫正项目从情绪管理入手,引导服刑人员学会觉察和识别自己的情绪。在参加项目的过程中,刘刚说,他很害怕别人欺负自己,一旦怀疑对方对自己有意见,或觉得他人针对自己,他会先忍着,等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就会突然暴发。

“正是这种‘零存整取型’的脾气导致刘刚和其他人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王枫介绍,在矫正项目中,咨询师通过换位思考等各种方式让刘刚发现一味压抑自己的不满,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必须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方法。

情绪问题得到缓解后,就要改变刘刚的一些偏执想法和行为。王枫发现,刘刚有记录的习惯,而且每当他和别人发生矛盾后,他就会把事情的经过记下来,当然是从自己的主观角度去记录。这种习惯无疑会让其他人心生反感。经过启发,刘刚意识到自己的这个行为会让其他人误会,在无形中给别人留下一个爱打“小报告”的不良印象。

通过参加矫正项目,刘刚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会思考对方是不是真的故意找他的麻烦,是不是自己将他人的一些无心之举,看作是故意跟自己作对?是不是因为长期的潜逃生涯让自己变得多疑敏感?刘刚也开始试着去理解其他人的行为,分析日常人际交往中产生矛盾的原因,并改变一些行为习惯。

与矫正项目同步进行的还有民警对刘刚的教育引导,根据刘刚的情况,监区再次尝试为他换了监组。随着环境和个人认识的改变,刘刚跟他人的矛盾慢慢变少了。刘刚告诉王枫,尽管有时还是会觉得他人可能在找他的麻烦,但自己学着自我调节,不把它当回事,也就没那么多问题了。

“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像刘刚这样比较偏执,且有特殊经历的人。对于他的各种怀疑,需要用实际证据去反驳,这是比较难的过程,就像疑邻盗斧,一旦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就较难改变。虽然刘刚的表现有所改善,但他的刑期还很长,对他心理上的关注也将是个长期的过程。”王枫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