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开展“面向人人”的艺术普及 本市积极打造美育大平台
上海法治报 2023年08月30日

资料照片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金秋10月,上海即将举办国际艺术节。艺术的普及力度,既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人民文化艺术需求、建设人民城市的重要体现。而艺术能力要从娃娃抓起,也已成为许多家长的共识。市人大代表表示美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竞技、评分,而是要给孩子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为此,代表建议建立青少年美育成果大展示平台。

代表:美育不能唯“考级竞赛”论

市人大代表朱光认为,美育、艺术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竞技、评分,而是感受文化艺术的美,陶冶心灵的润。竞赛评分和艺术考级,扭曲了美育的根本目的。“青少年艺术学习的重要过程在于展示、分享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彼此认同,乃至与老师、家长的情感互动。”朱光指出,现在许多艺术学习目的不精准的同时,门类形式也不丰富。

当前青少年艺术展示在门类、形式上很有限,集中在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较多;而树立文化自信的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文博、非遗等代表优秀传统生活方式的门类展示较少。

为此,朱光建议,建立青少年美育成果大展示平台。他建议,联合教育、文化、科技、妇联等多系统,在已有展示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活美学项目,通过市区联动,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门类、广覆盖、显成效的青少年美育展示平台,进一步推动青少年美育工作的蓬勃发展。

同时,对于青少年艺术水平高低不予评比,但是对于组织联动这一平台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考核与评估。

进展:多方联动打造美育大平台

团市委在对市人大代表的答复中表示,近年来,各相关部门围绕工作要求,为减少青少年艺术竞赛、淡化青少年艺术考级、加强青少年美育展示平台,在资源配置、渠道拓展、内容深化、成效展示等方面多策并举,积极推进,形成合力。

市教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文教结合机制,联合社会各方资源,搭建和丰富包含学生艺术展演高端实践平台、线上“美育大课堂”平台、主题艺术展沉浸式观展平台、青少年阅读素养培育平台等“面向人人”的美育实践和展示平台。

本市积极开展“面向人人”的艺术普及,建立完善艺术展演常态化工作机制,促成区、校每年都有艺术节展演活动,全市已形成合唱、舞蹈、中西器乐、戏剧、戏曲和书画为主的“一条龙”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布局。

市文化旅游局则将青少年视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群体,联手各条线整合优质公共文化资源。推进优质美育平台共享,依托上海市民文化节平台、“社会大美育课堂”平台、市非遗保护中心平台等提升青少年艺术鉴赏能力,打造青少年美育品牌;以“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项目为抓手,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庆等时间节点,引领全市的相关部门、代表性传承人及其他社会力量开展主题活动,为青少年提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传习场景和展示机会。

市妇联一直将美育教育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重要板块之一,通过积极搭建“五育”并举家庭教育指导顶层设计,引入更多高校、专业医疗机构、社会公益组织力量,不断完善家庭教育指导社会支持系统,打造互联网亲子美育互动平台,将中华传统文化、科学常识、手工劳动、艺术美学融入美育活动,解锁家庭教育多元化体验新形式,进一步激发儿童、青少年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未来:完善“15分钟社区少先队幸福圈”建设

据了解,团市委依托“15分钟社区少先队幸福圈”建设,丰富社区青少年美育实践活动,围绕落实少先队工作社会化有关要求,助力“双减”政策落地,不断加强“15分钟社区少先队幸福圈”建设。积极牵动社会资源,就近就便为少先队员提供包括美育在内的各类实践活动和课外服务。社区在活动组织开展中聚焦提升实践体验,较为广泛地覆盖少先队员群体,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服务少年儿童幸福成长。

下一步,团市委将进一步联动社会资源完善“15分钟社区少先队幸福圈”建设,推动校内外青少年美育工作的蓬勃发展,帮助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树立文化自信。市教委将进一步加强市、区联动,联合社会力量,搭建门类更多、覆盖更广的青少年美育成果大展示平台,加强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学校建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展示活动。同时,加强对组织各项艺术展演活动的项目单位的评估与考核,推动青少年美育工作蓬勃发展。

市文化旅游局将继续联手各条线整合优质公共文化资源,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美育公共文化服务。市妇联将持续探索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开设美·家庭教育艺术课堂,联合第二十届家庭文化节,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上海海派文化,给更多亲子家庭提供展示美的机会。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