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拉住陷入网络的长辈

上海法治报 2023年10月20日

图源网络

“我这些‘弟弟们’可是把我当‘家人’对待!怎么会骗我呢?”65岁的王秀莲不解道。9月初,她最喜欢的网络主播“秀才”账号被封禁,作为“‘秀才’家姐妹”的她,缓了好久才又找到网购新乐趣,她很难接受孙子对“亲如家人”般的“‘秀才’弟弟们”的指责。这让李杰意识到,拉住陷入网络“情感虹吸”的长辈,成了当务之急。

国庆假期,回家探亲的李杰惊讶地发现,奶奶王秀莲的网购包裹,快要把楼下的快递柜“塞爆”了。奶奶的手机显示,短短一个月,她在主播直播间花费了5000余元,快递站里还有20多个包裹没有去取。让李杰生气的是,主播卖的这些货,基本都不值钱,“奶奶沉迷网购,还不知道自己被骗了。”

算法推荐独居奶奶与“秀才”直播见面

李杰不是第一次对这些“网络弟弟们”的行为“上火”。因“违反平台规范”被封号的主播“秀才”,正是王秀莲的“弟弟”之一。

2022年年初,在算法推荐下,独自居住的王秀莲与网络主播“秀才”见面了。王秀莲点进“秀才”的直播间,他正在唱《那一夜》,“与其他主播相比,有一种不同的感觉”。让王秀莲很看重的是“秀才”“人品好”,他会告诉年轻学生,不要给自己直播间刷礼物,“刷了是情分,不刷是本分”。手里有退休金的王透莲,却心甘情愿为这位“弟弟”打赏。当晚,她给“秀才”直播间送出价值100多元的礼物。自从王秀莲迷上“秀才”,李杰发现,奶奶变得“很奇怪”,“做好饭之后,在饭桌上都要打开短视频看直播”。看到奶奶短视频软件里的充值记录,更令他感到“难以置信”,一年多来,奶奶在“秀才”直播间的消费“估计有几万”。

“秀才”的短视频套路非常固定,基本上就是配着《送情郎》《不怕错》等中老年人喜闻乐见的音乐假唱,再做出诸如摸头发、舔嘴唇、害羞低头等动作。“太油腻了,”李杰感叹,“我真的不明白,这种没什么内容创意、空洞乏味的短视频怎么会吸引那么多中老年女性深陷其中?”

据短视频平台后台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秀才”的粉丝中近九成是年龄大于50岁的中老年女性。至今,王秀莲仍会不时点进“秀才”的主页,期待能看到这位“好弟弟”的最新视频,然而,她看到的只是“账号已被封禁”的提示。

为主播豪掷万元的

长辈大有人在

7月,上大学的王志放暑假回到位于江苏的家里,他发现外公外婆的手机网络沉迷“加重”了。王志用自己的手机登录上外婆的短视频账号,试图理解她所处的网络世界与其现实中的情感状态。

王志的外婆活跃在一个名为“‘秀才’家姐妹”的粉丝群,在这个群里,她们不仅聊“秀才”、跳舞、唱歌,姐妹们之间还互相分享日常状况和生活中的烦恼。王志由此结识了一位同样为长辈担心的同龄人,在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的席玉,她的母亲刘洁50岁,同样“被帅弟弟迷得丢了魂儿”。

让席玉头疼的是,母亲“经常被主播骗而不自知”。家中摆满她从“帅弟弟”们的直播间买回来的各种产品。一部1500元的镶钻手机,当时主播声称“原价6000多元”,是手机厂商与瑞士著名钻石品牌的“联名款”。席玉在其他电商平台搜索发现,同款手机只需要900元就能买到,“我妈总是这样,花更多的钱买次品”。

在席玉看来,这些主播的套路“太低级”,“每天早中晚发一套固定话术问好,就是为了抢夺老人们的注意力和强化情感吸引力”。

这些主播引导老人进入所谓“福利直播间”后,就开始与一些号称是“厂商代表”的人上演砍价戏码,口口声声为了“给家人们谋福利”,通过后台人为限制商品库存制造一种“秒杀”“抢购”的效果。

看到家中堆积如山的快递盒与刘洁账号里的直播间订单同步增长,席玉会忍不住大声“吼”妈妈几句,而她总是念念有词:“这些小伙子长得俊、唱得好,每天都对我嘘寒问暖,怎么会骗我呢?”

小心数字鸿沟

带来“情感虹吸”

“姐姐,天气冷了,记得多加衣服,晚上8点来直播间聊聊吧,我在等你。”席玉打开刘洁的短视频软件,一个打扮老成的“弟弟”出现在眼前,从嘘寒问暖到直播带货,他们的角色转换在一套话术间悄然完成。而不管是刷礼物还是买东西,在直播间打赏的中老年人,在网络主播一句句关心问候中难以自拔,身为儿女的年轻人这才发现,长辈已深陷网络“情感虹吸”中。

“虹吸”原本是物理学名词,指的是液体或气体在管道的压强差下,被输送、吸出或吸空的现象。这些中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未能得到满足的情感,如同被网络“虹吸”了般,深陷其中有可能带来精神痛苦,甚至因此被诈骗钱财。

“数字鸿沟是非常复杂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董晨宇表示,年龄是横跨在中老年人与数字时代之间的一道鸿沟,而这个数字鸿沟并不单指有没有智能设备、能不能上网。因对数字技术的利用与掌握不够而产生的“技巧沟”,无法在网络社群中参与表达自我的“参与沟”,都是更需要被注意的深层次“数字鸿沟”。

“许多中老年女性从来没有照顾过自己的感受,她们缺失对自己真实情感需求的关注。”董晨宇认为,关注中老年人痴迷网络主播带来的各种问题,需要考虑的更深层问题在于,家庭生活中他们有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关照和认可。

改变正在发生。正如当年长辈带他们一步步认识世界一样,年轻人在努力拉住长辈陷入网络沉迷的脚步。

如今,“给长辈打电话”成为了王志和李杰每周要做的事情。他们希望通过点滴关心,充实长辈们的情感生活。

席玉与妈妈刘洁“约法三章”,她更鼓励母亲在闲暇之余多出门走走,能培养些业余爱好,调剂好情绪,给情感找到释放的渠道。

“一秀落,万秀生。”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主打情感消费的网络主播视频,对老年人的“情感虹吸”,还在继续。

相关建议>>>

必须落实平台监管责任

网络确实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但涉及老年人的互联网内容也存在不少乱象。如何在回应老年人网络社交需求的同时,保障其合法权益?北京安理(杭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霄燕介绍,我国对老年人的保护主要体现在《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中,但其对老年人网络行为方面的保护尚无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缺乏实操性。

不过,相关部门已经关注到这类问题。

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应当保障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充分考虑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办事等需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智能化适老服务,依法开展涉电信网络诈骗信息的监测、识别和处置,便利老年人安全使用算法推荐服务。

2021年4月7日起实施的《互联网网站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对广告插件及诱导类按键进行了明文限制,要求提供适老化服务的网页或独立的适老化网站,网页中严禁出现广告内容及插件,也不能随机出现广告或临时性的广告弹窗。提供适老化服务的网页或独立的适老化网站中无诱导下载、诱导付款等诱导式按键。

徐霄燕认为,为防止老年人被骗、促进老年人正确线上社交、促进线下交往,应从多个层面综合发力。

“完善立法与相关政策,建立健全老年人网络权益保护机制。完善老年人保障的相关立法工作,针对老年人互联网权益保护问题制定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机制。”徐霄燕说,同时要加大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提高全社会对老年人互联网权益保护法律和政策的认知度,确保法律法规政策有效执行。

徐霄燕建议,还要加强对老年人的网络教育和培训,通过提供针对老年人的网络技术培训和网络安全教育,教他们如何使用互联网和新技术以及如何设置安全措施,如何辨别网络骗局,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能力。

平台的监管责任也要落实到位。“对于网络平台,应加强监管,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徐霄燕说。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易燕提出,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强反诈宣传,对老年人的反诈宣传要有针对性,比如利用大数据计算,总结出60岁以上老年人最感兴趣的类别、领域、表现形式等,结合老年人的偏好来进行反诈宣传。

“对于平台而言,要管理好内容,对含有误导、欺诈等内容和行为要及时采取措施,设置便捷的投诉机制,方便网民发现不当内容及时举报。有关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着重打击对特殊群体进行不当引导消费的主体,并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老年人网络素养和安全意识。”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说。

(整理自中国青年报、法治日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