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王葳然
通讯员 舒杨
本报讯 去年11月,海关总署发布《关于推动加工贸易持续高质量发展改革实施方案》。两个多月来,上海海关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政策宣贯和企业调研力度,细化落实16项新措施,在推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培育外贸新动能等方面成效显著,助力上海外贸稳中向好。
新年伊始,国产首制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启航,开始首次商业运营。大型邮轮是继LNG船、航空母舰后,上海在船舶制造业皇冠上镶嵌的第三颗明珠。在交付使用前,这艘大型邮轮在海关监管账册上就属于加工贸易成品,上海海关共为该邮轮的建造项目监管物资1790批次,货值超3亿美元。
除了船舶制造,上海海关还针对上海市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发挥“保税+”溢出效应,与产业支持政策联动。“目前,上海市加工贸易出口成品中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商品已占80%以上。”上海海关稽查处处长魏炜表示。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繁花》描绘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纺织服装企业通过“三来一补”开展加工贸易的热闹场景。尽管服装行业在加工贸易中占比越来越低,海关的改革政策依旧让上海弄堂里生产的外销服装继续“挺括、考究、时髦”,品牌质量得以在细微处传承。
在虹口区长春路一个弄堂里,有一家成立了44年的服装加工贸易企业——上海虹口制衣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1979年9月,当时叫上海虹口衬衫厂。”74岁的企业创始人陆杰讲到,“当时每个区都有一家这样的制衣加贸企业,到今天,上海只剩我们一家了。”2023年虹口制衣订单增长喜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近600万美元,同比增长170%。16项新措施实施以后,该企业一批出口到日本的251件男夹克因未通过日方质检而退货。上海海关所属虹口海关了解情况后,运用优化加工贸易成品出口退换措施,指导企业快速完成退换货复运出口。
“加工贸易的重要作用就是灵活对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确定的政策应对不确定的市场变化,支持企业抓紧有利条件,多干快上。”魏炜介绍道,“下一步,上海海关将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创新、先立后破,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加强政策供给,推动加工贸易向更高科技含量、更高产品附加值、更高市场竞争力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