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从“跑断腿”到“立等可取”

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记录证明制度受到代表委员关注
上海法治报 2024年01月24日

□  记者  陈颖婷  胡蝶飞

夏  天  季张颖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上海依法行政不断加强,全面推行以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记录证明。正在召开的上海“两会”上,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此话题热烈讨论,纷纷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言献策。

从“开证明难”到“一键生成”

“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信用报告这项制度,我觉得很高兴,这说明这个制度推行得不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市人大代表张鹏峰作为市政府法律顾问曾参与这项制度的制定。

他告诉记者,信用报告的出台源于企业开无违法记录证明很难。“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因信贷、甚至要申请荣誉,都要开具这个证明。但不同于个人只要找单一机关开具,企业开具的证明涉及市场监管、应急局、公安局等许多部门。”张鹏峰说,以往企业开具无违法记录证明困难重重,“这些信息都散见于各个委办局,不同行政机关开具的证明也没有统一的模板或格式,企业需要一家家单位跑,真是要跑断腿。”可即便如此,许多企业依旧会吃“闭门羹”,“企业需要证明,但行政机关没有法定义务要开具证明,有时也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开,对于数据出具的安全性,心里也没底,说起来双方都没错。”

在了解了很多企业所遭遇的“开证明难”后,上海开始着手用专用信用报告来代替无违法记录证明。“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将各个执法机关的行政处罚信息归集到一起,进行了数据的汇集。”张鹏峰欣喜地表示,现在企业只需要点击一网通办的相关选项,就能一键生成企业信用报告。在他看来将原先“跑断腿”也不一定办成的事,变成“立等可取”,真正从企业的需要出发,优化了营商环境,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

对于报告中提及的试点开展涉企行政执法检查码的工作,张鹏峰向记者介绍,目前在交通委、住建委、应急局等三个部门做试点。“检查码”的上线可以实现“一企、一次、一码、一查”,避免随意检查、重复检查。这也是减轻企业负担的又一举措。

建议企业轻微违法行为记录可消除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惠企服务,也是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种体现。”市政协委员张玉霞说,以前,企业信贷融资、参与招投标等很多时候都要用到有无违法记录证明,但这类证明开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涉及到不同领域不同行政机关,要来回奔波,怎么开也没有统一标准。

上海2023年3月1号开始部分试点,随后又上线了“合规一码通”功能,实现了市场主体有无违法记录情况“一码通行”,非常便捷。今年开始将涵盖41个领域,实现执法领域基本全覆盖。

张玉霞建议,对于企业的轻微违法行为记录,如果主观恶意较小,是否可以考虑经过一定的年限,经申请合规可以予以消除记录?“给予企业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当然主观恶意较大或违法情节严重的不在此列,目的是为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营造更加宽松、包容的环境。”张玉霞说。

呼吁杜绝让企业“自证清白”式监管

市政协委员俞锦建议,政府部门要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要求,严格依法执法,杜绝选择性执法和让企业“自证清白”式监管。同时,加速数字化转型,推进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等创新应用,推动涉企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减轻企业与政府打交道的负担,提升涉企业务时效性,降低相关财务成本。

致公党上海市委在《关于加强民营中小企业营商环境建设的提案》中指出,上海行政执法部门在推进审慎、精准执法的实际操作中仍存难点:不予行政处罚和减轻行政处罚对执法者专业水平要求很高;不予行政处罚和减轻行政处罚需要较大工作量,执法者须准备相应一系列材料论证,有些问题难以充分取证;不予行政处罚和减轻行政处罚可能存在一定责任风险,“费力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