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交易”如何成为“放心交易”

上海法治报 2024年01月30日

□  何勇海

据了解,二手交易平台闲鱼的用户数目前已突破5亿。二手市场火爆的同时,不良商家以次充好、真假混卖等现象层出不穷,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通过关键词检索,能够找到上万条与“假货”“质量问题”有关的二手商品投诉。(《法治日报》)

二手商品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素之一,有利于节约资源、避免浪费、保护环境。不过,随着二手交易越来越火热,一系列问题随之出现:虚假宣传、假货丛生、欺诈多发、阴阳检测报告、平台监管缺失、消费维权艰难等。长此以往,既损害二手市场的多方利益,也不利于整个行业健康长远发展。

如何保障二手交易成为“放心交易”?首先要明确压实平台的监管责任。据媒体调查,在二手交易中,卖家和买家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买家只能通过卖家的描述和照片来判断商品的真伪和质量,而许多平台又没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或监管力度不够,使得不良商家可轻易发布虚假商品信息,甚至销售假货和禁售商品。江苏省消保委先前发布的《二手交易平台消费调查报告》就显示,最为严重的问题是以假货冒充二手物品,部分平台甚至涉嫌默许售假,交易规则形同虚设。

因此,必须压实平台责任,如严格落实实名认证制度,提高二手市场的准入门槛;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审核二手商品卖家资质,严格审核平台上发布和交易的二手闲置物品质量和属性,并要求卖家交纳一定保证金;完善买卖双方的相互评价机制,及时公布买卖双方的诚信度、信誉值,为其他交易对象提供参考;建立信用惩罚机制。

其次,鉴于二手交易更具有复杂性,应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为其规范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目前我国对二手交易没有特殊性的法律规定,即使可从现有法律规定中,找到制约二手交易欺诈行为的法律规定,但由于依据的法律跨度太大,相关部门的执法难度也较大。相关部门应对二手市场管理,联合出台针对性强的法律法规,明确平台企业和交易用户的权利和责任,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进一步管好网上二手交易市场,并为消费者提供法律支持。

监管部门对买卖双方尤其是卖家,要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消费者自身也要理性看待二手交易行为,增强辨别能力和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