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勇海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国华拟提交一份题为《关于高度关注小学生“厕所社交”问题的建议》的提案。“所谓‘厕所社交’,就是学生在学校里只能在厕所里交朋友。”其提案指出,在部分学校,孩子们在课间不仅走不进操场,不能在走道里停留,甚至是在教室里也只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于是,被逼无奈的孩子只能躲进厕所里社交。(3月1日澎湃新闻、《联合日报》)
“厕所社交”的出现,显然与“课间圈养”密切相关。不少学校不想承担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责任,在课间10分钟内除了打水、上厕所,不允许学生离开教室,只能在教室内活动。还有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要求孩子在学校绝对安全,对孩子不小心造成的轻微皮外伤都上纲上线,对老师、学校不依不饶,这反过来更使得学校对课间活动严加管制。如此这般,厕所便成为孩子们觉得最自由的地方、最私密的空间。
小学生热衷“厕所社交”是教育的悲哀。“课间圈养”不仅不利于缓解学习压力,而且对学生们的脊椎、颈肩健康都不利。严管课间十分钟,限制学生正常社交,也是一种“孤岛教育”,学生的性格、心理等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仅从“厕所社交”方面来说,这种另类社交既无法得到足够锻炼,又无法呼吸到新鲜空气;此外,一些学生还要为偷偷摸摸的“厕所社交”撒谎,养成不诚实的品行。
说穿了,“厕所社交”是对“课间圈养”的隐秘反抗,解决“厕所社交”,应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八条规定: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为促使学校将相关规定落到实处,教育部门应将课间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教育督导,对长期不执行的学校予以明确处罚;要进一步细化制度规则,明确学校在尽到教育管理责任的情况下发生意外伤害的相关责任,从源头帮助学校合理管控风险,促使学校放开包袱、解放课间10分钟;要优化校园保险规则,覆盖课间活动,化解学校风险;而学校则要与家长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将课间活动益处、潜在风险和防范措施等告知家长,取得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