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俗话说“邻里和睦一家亲,东家西舍照顾勤,互相帮助显真情”。在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邻居之间打交道的次数可能比亲戚还多,邻里关系和睦,互相帮助,生活能够得到更多便利。不过,装修扰民、楼上楼下漏水等邻里纠纷也多发。在纠纷调解的过程中,调解员始终秉持“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的调解思路和“热心、细心、耐心”的宗旨,圆满化解纠纷,让邻里之间重归于好。
□ 记者 章炜
潘某、蒋某是居住在上海市闵行区某小区5楼的两户居民。2023年5月,蒋某决定装修房子给儿子作为婚房使用,因为不懂装修,将装修事项全部交给装修公司,结果装修师傅竟然将电线接错,导致隔壁潘某家断电,由此引发纠纷。双方沟通无果后,潘某向新虹街道司法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调委会接到该案后,居委调解员与物业人员立即赶到现场查看,发现潘某反映的情况确实存在,因为蒋某家接电问题导致潘某家及公共区域没电。
为解决问题,居委调解员与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多次找到蒋某进行沟通,但蒋某不愿意接受调解。蒋某认为是装修公司的问题,不需要调解。调解员立即指出,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小区内的楼道用电区域属于业主共有部分,任何其他业主都没有权利私自改变,否则就侵犯了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经调解员的劝说引导,蒋某表示,她实在不懂装修方面事宜,希望物业能帮忙看一下如何调整。蒋某与潘某最终同意就此事进行调解。
于是,调解员约定时间邀请双方当事人共同参与调解。调解当日,蒋某、潘某以及物业、装修公司到场。潘某表示,只要恢复他家里的电和公共区域的电就可以了。蒋某表示,只要装修公司整改就可以了。装修公司则坚持自己接电没问题,现在已经墙面都装修好了,不能拆除重新接电。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调解一度陷入僵局。为避免矛盾升级,调解员只得暂停调解,第一次调解以失败告终。
装修公司同意拆除墙体
为破除僵局,调解员走访了装修公司、物业和电力公司等相关部门,咨询电路一事,得到的答复都是接电问题,但装修公司坚持自己接电没问题,接电师傅有电工证。
经多方打听,调解员找到了接电师傅了解情况,并从法律的角度分析整个事件。根据《民法典》规定,接电错误导致邻居不能正常使用电的行为,侵犯了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接电师傅透露,接电的是他的徒弟,有可能接错了。
调解员理解装修公司不想把装修好的墙面敲掉的想法,但影响他人用电肯定是不可取的。调解员将电工师傅接电情况告诉了装修公司,并分析,如果真的最终查出是接电问题,蒋某既不会打尾款,还要重新拆除已经装修好的墙面。装修公司听后认同调解员的观点,表示愿意拆除小部分墙体重新接电。
一周后,调解员接到了潘某与蒋某的电话,装修公司同意拆除小部分墙体并重新接电。随后,调解员再次组织三方进行面对面调解,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了调解协议书。
经过调委会多调协,调解员从专业角度展开全方位的调解,达成如下协议:物业与蒋某督促装修公司进行重新接电。装修公司与蒋某对潘某进行道歉。两周后,调解员进行了回访调查,潘某表示自己家里和公共区域的电路已经恢复正常,对调解员表示感谢。至此,这起邻里纠纷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调解心得】
本案就是一起典型的邻里纠纷,由于在装修时候接电问题,引发了邻居之间的矛盾。所幸在调解人员介入后,案件朝着明朗方向发展,并最终圆满化解。
在纠纷调解的过程中,调解员始终秉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调解思路以及“热心、细心、耐心”的调解宗旨。首先,调解员对案件进行了详细了解,实地查看电路的安装情况,并分别向双方当事人询问原由,充分掌握纠纷产生的背景、矛盾源头,为纠纷的成功化解奠定基础。其次,调解员始终坚信法律是化解矛盾最有效的手段。在案件的调处过程中,调解员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对当事人进行普法教育,通过讲解相关法律规定,让其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妥。最后,由于案件的当事人不懂装修方面的事,难以直接做通其工作,于是调解员从侧面突破,找到装修公司释法说理,最终使得案件圆满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