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千纸鹤”飞在执行之前

全市首家执源治理中心、大数据信息调查实践基地揭牌
上海法治报 2024年04月02日 夏天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林晓镍和杨浦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胡煜昂共同为执源治理中心揭牌 记者 夏天 摄

  □  记者  夏天

  “千纸鹤,在传统文化中是谦让、和睦、诚笃等品质的象征,也是我们‘执前和解工作室’的谐音。”昨天,全市首家执源治理中心、大数据信息调查实践基地在杨浦区人民法院揭牌。

  执源治理中心“四位一体”,包含“自愿履行服务站”“执前督促工作室”“执前和解工作室”以及大数据信息调查实践基地,同时也作为杨浦执行“一中心、一基地、一网络”(执源治理中心、大数据信息调查实践基地、执行协作联动网络)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创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政法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实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关于执行工作的专题讲话精神,是探索“枫桥经验”的执行新实践。

  执前督促工作室:

  深挖可供执行财产,敦促自动履行

  “在外工作一年,这笔钱对我真的很重要!谢谢法官!”近日,在杨浦法院案款发放现场,申请执行人小姜收下支票后激动地说。

  一边是被拖欠薪资、“等米下锅”的劳动者,另一边是看似经营不善、“油尽灯枯”的用工单位,负责人还经常玩“人间蒸发”,给执行工作带来较大难度。而执前督促工作室,正是主要处理执前督促、执前保全、财产查询、诚信宣教、执转破线索登记等工作,通过强化财产查控前置、抢先固定涉案财产,敦促自动履行,减少强制执行的成本和时间。

  小姜原供职于宜某公司,担任项目负责人。2021年底,由于工程回款不畅,该公司资金链断裂,难以支付劳动报酬。在人民法院调解下,小姜与宜某公司达成调解协议,双方劳动关系解除,宜某公司支付小姜一次性补偿12万元。

  谁知,宜某公司负责人在签署调解协议后竟玩起了“失踪”,调解书兑现遥遥无期,小姜忍无可忍,申请强制执行宜某公司,但宜某公司本身近乎“空壳”,没有资产,没有履行能力。面对无财产可供执行的被执行人,小姜同意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但她并没有打退堂鼓。通过民事执行中追加当事人的程序,小姜请求将宜某公司的负责人兼股东徐某及另一名股东耿某追加为本案被执行人,经审查,法院支持了小姜的这一请求。

  看似山穷水尽的案件,又现出柳暗花明。面对盼“薪”心切的小姜,执行法官也快马加鞭,根据追加裁定恢复执行,迅速查询徐某和耿某的财产情况。然而,没有想到,原本风光的徐某和耿某在财产上也已“油尽灯枯”,徐某住在父母家中,不工作,不经营,专门追讨欠款,但收效甚微,耿某则一直保持“失踪”,二人在银行和网络上也仅有零星资金。此时,执行法官将目光对准了被执行人投保的保单。根据法律规定,被执行人名下存款性质的保险产品同样是可供执行财产,而两名被执行人名下确有不少此类保险产品。

  由于保单较多,经过与上海、南京、苏州等地数个保险公司沟通联络,最终,徐某、耿某名下的保单成功变现,近10万元案款由各保险公司汇入法院账户。

  据了解,大数据信息调查实践基地依托杨浦科创城区区位优势,与头部互联网企业及通信运营商开展协作,快速、高效查找失联债务人的联系方式、居住地址以及消费记录,通过信息筛查结果确定化解方案和执行预案,借助大数据手段修复失联信息,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丰富查人控物手段,确保应被执行财产“一个都不能少”。2023年,杨浦法院通过大数据协查,联系到33起案件下落不明的当事人,对13起案件的当事人采取搜查、罚款、拘留措施,查询到3起案件当事人有违反限高令行为。

  “千纸鹤”工作室:

  提供债务人、债权人磋商和解机会

  “《执前和解协议》:当事人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对生效的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义务予以变更,达成如下执前和解办议……”一边是等待兑现胜诉权益的房东,一边是仍在努力经营以弥补此前因经营不善而造成亏空的教育公司。该怎样弥合双方对40余万元执行标的的巨大分歧?近日,双方当事人在执前督促及和解人员的见证下,成功达成了执前和解协议,拖欠的租金将分三年按期偿还。

  2022年,上海某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设公司)与某教育公司签订房屋租赁协议,约定由某教育公司承租建设公司名下某商铺至2025年止。后因教育公司经营不善,拖欠租金,建设公司遂诉至法院。2023年12月,经杨浦法院审理,判决教育公司支付款项40余万元,建设公司在判决生效后申请强制执行。

  接到执行申请后,执前督促及和解人员立即联系双方当事人,并对教育公司同步采取了执前督促和保全措施。经了解,由于双方对租金数额、支付方式存在巨大分歧,故本案长期未得到履行。

  执行法官也了解到,教育公司仍在继续营业,长期采取保全措施,可能影响公司正常经营。如何迅速调处双方当事人间的经济矛盾,维护公平、诚信的营商环境,成为执前督促及和解人员的第一要务。

  经多次沟通,建设公司主动免除了部分债务,教育公司也同意主动履行还款义务。这就有了开头那一幕,双方当事人在执前督促及和解人员的见证下达成执前和解协议。目前,债务人已经履行了第一期还款义务,经建设公司同意,执前督促及和解人员第一时间解除了教育公司的限制措施,为企业生存创造环境。

  “执前和解工作室,大家更喜欢称它为‘千纸鹤工作室’。工作室为有履行意愿但履行能力有限的债务人提供与债权人磋商和解的机会,并对后续和解协议的履行进行跟踪监管。”杨浦法院执行局韩磊局长表示,希望更多执行案件通过柔性化解来促进和谐,实现治理目的。

  自愿履行服务站:

  优化诚信履行人信用评价,激励自觉履行

  “自愿履行服务站突出‘服务’两字,就要释明、引导和服务当事人自动履行工作,吸引更多有主动履行想法的当事人来履行义务。”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林晓镍在参加揭牌仪式后指出,自愿履行服务站要重点关注解决用好执行窗口期的问题,“服务站探索出具自动履行证明书,证明企业在涉诉后的诚信表现,可为企业后续的融资等需求提供资信服务。”

  “服务站处理经执前督促后债务人愿意即时履行的案件,以及民商事判决、劳动仲裁、公证债权文书生效后债务人愿意通过法院主动履行的案件,通过采取出具自动履行证明书等方式,优化诚信履行人的信用评价,正向激励当事人自觉履行。”韩磊表示。

  记者查询自愿履行服务站的工作流程发现,提出主动履行意愿的当事人,如尚未正式立案,可选择汇入法院专户或债权人专户。若无法当场联系债权人确认,服务站会在账户确认3个工作日内通知债权人,以便完成履行,从而开具履行证明,并成功归档。

  执行协作联动机制:

  推动更多待执案件院外化解

  另据介绍,“立审执衔接机制”“五预机制”“执转破预审会商机制”“大数据失联信息修复机制”“执行协作联动机制”等“五制运作”,是执源治理中心的五项“软实力”。其中,当日签订的执行协作联动机制,就是将纠纷化解向仲裁、公证等前端延伸,协作开展以保促执、自动履行告知、送达地址衔接等工作,推动更多待执案件院外化解。“如果说大数据信息调查实践基地是走好‘查人找物’定位第一步,执源治理中心是走好‘执前介入’和气第二步的话,执行协作联动网络则是走好‘共同解纷’枫桥第三步。”根据韩磊的梳理,这三步将正式拉开杨浦执行“一中心、一基地、一网络”架构设想的帷幕,与最终的依法立案、“强制执行”惩戒一道,构建从浅到深、由柔到强、前后贯通的涉执纠纷化解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