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门联合发文推动预制菜产业规范发展

建议未来将“预制菜明示”入法

上海法治报 2024年04月02日 朱非

图片来源网络

  近年来预制菜爆火,行业乱象频发,不仅存在虚假宣传、缺斤短两、价格昂贵等问题,甚至还出现了添加防腐剂等食品安全问题。日前,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对于推动预制菜产业规范发展、保障民众舌尖上的安全意义重大。

  界定预制菜概念、范围消除消费者困惑

  “通知”明确了预制菜的概念、范围。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并排除主食类食品,以及日常消费的打包菜、外卖菜,净菜等原材料。

  “这一界定让预制菜的概念清晰、范围明确,消除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困惑。”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会长河山教授在接受本报《新法讯》采访时表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最基本的是保障食品安全,城市化的快节奏又必然促进食品预制菜的产业化发展。为规范预制菜产业全方位、高质量的发展,“通知”应运而生。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消费者保护法研究中心主任苏号朋教授表示,“通知”在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亮点突出,如明确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人身健康;预制菜生产经营企业应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有利于保障预制菜品质,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提升预制菜制作工艺,减少营养成分损失,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餐厅应主动向消费者明示使用预制菜

  餐厅提供的预制菜与消费者的消费预期不符,是消费者排斥预制菜的一大原因。此次“通知”提出,“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在河山看来,预制菜应在包装上设立可溯源系统,让消费者通过二维码等查看预制菜的原辅料、加工工艺、产品范围、贮藏运输、食用方式等生产经营活动;餐厅使用预制菜则应在菜单上予以备注。如果餐厅未予明示,行政机关可依据《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督促其予以纠正。

  苏号朋则表示,业内企业应当担当社会责任,主动、积极地向消费者明示预制菜,行业协会可以共商明示预制菜的行业规范,从而使其成为企业普遍实施的一种经营模式。由于预制菜明示并非法律的强制要求,企业没有明示也不违法,消费者虽然不能以此为由投诉经营者,但消费者可以对没有明示的预制菜企业选择拒绝消费。未来,建议立法明确要求餐饮企业明示预制菜。

  针对部分餐饮企业担心明示预制菜会影响生意,河山表示预制菜餐厅应理解消费者关切,做到坦诚透明,让消费者吃得满意、放心,生意自然就会红红火火。苏号朋则建议餐厅通过各种宣传措施告知消费者预制菜的优点,消除消费者的担心,使预制菜成为主流餐饮消费习惯,消费者也会逐步接受。

  符合标准的预制菜可在各领域推广使用

  此前,“预制菜进校园”引发学生家长担忧,“通知”规定提高预制菜行业准入门槛,但未明确准入领域。

  “符合标准的预制菜如果能让孩子们吃得好,吃得健康,预制菜进校园就没有问题,学生家长的担忧便可消除。”河山告诉记者。

  苏号朋认为,如果预制菜的品质得到保障,各个领域均可使用预制菜。目前,消费者的担心是由于预制菜的国家安全标准、质量标准尚不完善,有些企业生产经营不规范甚至违法经营,导致预制菜品质良莠不齐,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因此,各地监管部门应当及时检查,评估预制菜品质,确定暂不推荐使用预制菜的行业和单位,学校、医院不宜大规模使用预制菜。(记者  朱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