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在举报中扩建 监管应该更给力些

上海法治报 2024年04月09日

近日,总台中国之声独家报道了青岛崂山风景区内的太平陵公墓近年来大面积扩建,超出合法审批范围毁林挖山建墓地。

从媒体调查来看,太平陵公墓多年来野蛮扩张,令人触目惊心。公墓的审批面积为87.53亩,但专业测绘公司的报告显示,太平陵公墓占地面积约为913亩,超过了审批面积的10倍。在公墓非法扩建过程中,还伴随着大面积的植被砍伐和山体开凿,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与景区完整性。

报道播出后,当地政府回应称:当地立即成立联合调查组,展开全面调查,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有关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非法侵占墓地问题应该早发现早处理

青岛市宣布成立联合调查组,全面调查太平陵公墓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公众也希望这一次可以深挖背后的利益链条,彻查墓地一路扩建的症结所在,切不可再重蹈过去十几年的覆辙:举报石沉大海、曝光不起作用,最终事情不了了之。

仔细想想,对于非法侵占墓地的问题,其实就应该早发现早处理,否则迁延日久,后续纠纷千头万绪,难度极大。

比如青岛相关部门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太平陵有近万个墓穴,已销售约7000个,之后合规的将完善相关手续,不合规的“该拆除的拆除,该恢复原貌的恢复原貌”。但墓地不同于其他商品,不仅涉及到资金,还涉及到家庭的情感、一地的风俗,处理难度可想而知。这种巨大的代价,当地应当有所预估和反省。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非法侵占土地、扩建墓地的行为并不罕见。这或许也和墓地的特殊情况有关。从一些案例可以看出,一般非法扩建的墓地都有如下特征:离市区较远,不易被发现及监管;多属于集体土地,决策程序较为随意,村民的权益缺乏保障。加之周边城市如果墓地资源紧张、建设力度不够,就很容易引来一些人盯上这块肥肉。

要彻底制止这种乱象,或许可以从这些共性问题着手,诸如强化监管力量、完善村集体决策机制等。当然,长远治理的起点,一定是从严肃处理个案开始。

期待青岛这起在风景区内毁林挖山的案例,可以成为治理典型,希望这一次不再只是“罚款了事”。

折射出监管生态的异化

景区内毁林挖山扩建公墓的行为,并不是什么隐秘的“突发”行为,而是很可能持续了近20年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相关违法行为居然能一路畅通,这里面所折射的监管生态的异化,或比非法扩建毁林挖山对生态的破坏,更令人触目惊心。

相关报告显示,太平陵公墓占地面积约为913亩,超过了审批面积的10倍。公墓的违法扩建,不仅当地监管部门知情,而且进行了执法处理。甚至,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还表示,“叫它拆,它没拆”,目前正“和法院协商,怎么样对它强制执行”。

发展到这一步,正如网友指出的,此事可以说呈现出一种“魔幻现实主义”:你说相关部门没管吧,他说一直在监管,并且处罚过;你说他在管吧,可是这么多年一直没管下来;你说他措施不强硬吧,他说他正在联系法院搞强制执行——这种现实逻辑链条下,似乎各方都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但事实上,违法扩建的行为却又一直在持续。

这就不得不让人追问,较之于单纯的监管失责、不作为,公墓运营方对景区生态的一步步“蚕食”之所以能够得逞,是否因为经营方为违法行为所缴纳的罚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通行证”,而执法者收取罚款则是“以罚代管”?毕竟,动辄数万乃至数十万的公墓价格,对应的正是违法扩建的巨大利益空间。

最新消息显示,当地已责令非法建设的墓穴停止出售。相关方面的表态还显示出,不仅要调查真相、严肃追责,还涉及一系列的生态修缮工作。由此带来的善后成本不可小视。这一方面说明加强源头管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提醒要综合各方面的“损失”,对生态破坏者和监管不作为者严肃处理,让他们付出与破坏力对等的违法成本。  综合自澎湃新闻、红星新闻等谚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