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数千的豪车配件是假的?整座汽配城里充斥大量假货!

一份检察建议堵上监管漏洞2023年上海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取得良好成效
上海法治报 2024年04月24日 夏天

  □  记者  夏天

  “凯迪拉克”等豪车的配件诸如控制阀、电磁阀等等,更换起来动辄数千元一个。但在本市某汽配城,出售的大量通用、凯迪拉克汽车配件竟是假冒的。那些被坑害的车主们并不知道,他们为自己钟爱的汽车品牌、性能和工艺支付的高昴的费用,全部进了黑心商贩的腰包,买来的只是“黑作坊”出品的假货。

  昨天,市检察院召开“2023年上海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工作新闻发布会”并介绍了上述案例。这起刑事案件也为上海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等综合履职工作提供了线索来源,牵出一整座汽配城存在多起类案且行政监管不到位的根源问题。最终检察机关展开行政公益诉讼,促使汽配城得到了全面整改,成为上海知识产权检察融合一体履职的显著体现。

  当天,市检察院还发布了中英双语版《上海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2023)》。白皮书显示,2023年全市检察机关受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1369件2810人,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接近历史高值。同时,2023年全市知识产权一审公诉案件平均办理时长为56.63天,同比2022年继续大幅优化29.5%,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检察保障。

  监管不到位

  逾百万元汽车配件都是假的

  这起加强假冒汽车配件监管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由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办理。“2022年起,杨某某及庞某某均在上海W汽配城开设销售汽车配件的门店,并租借汽配城内厂房做仓库,放置大量从他人处购进的假冒通用、凯迪拉克品牌的空调格、控制阀、电磁阀、座椅气囊等汽车配件,而后对外销售。”该院第三检察部主任湛英杰说。

  上述汽车配件被公安机关查获后,均鉴定为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其中在杨某某租用仓库内查获假冒汽车配件价值17万余元,在庞某某租用仓库内查获假冒汽车配件价值130余万元。2023年4月及5月,检察机关分别对杨某某、庞某某提起公诉,法院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杨某某有期徒刑7个月,缓刑1年,并处罚金6万元,判处庞某某有期徒刑1年8个月,缓刑1年8个月,并处罚金15万元。

  两名不法商贩被判处了刑罚,但到底还有多少车主已经或将要受到类似问题的坑害?闵行检察院在办理上述案件过程中发现一个深层次问题,湛英杰表示:“涉案销售汽车配件缺少正规进货来源和真实的产地、质量情况信息,严重侵害不特定多数消费者合法权益。相关行政执法机关未能依法全面履行对涉案汽配城监管职责,致使消费者公共利益受到侵害。”

  深挖之下  问题多多的汽配城被堵漏洞

  为更好落实知识产权综合履职要求,有效实现区域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实效,闵行检察院发挥知产办“四合一”集中履职优势,逐案落实知识产权案件“一案四查”,即在办理刑事案件时同步审查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犯罪线索。

  同时,闵行检察院通过大数据平台比对近两年知识产权案件数据,发现W汽配城已发生多起销售假冒汽车配件的刑事案件,案件均由被假冒商标的权利人或消费者至公安机关报案案发,案发前上述涉案经营场所均未受到过行政处罚。由此,检察机关发现了行政执法机关对W汽配城涉案经营场所未能依法全面履行监管职责,致使消费者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刑事附带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线索。

  依托由闵行检察院牵头搭建的闵行区“MIP”知识产权一站式保护平台,检察院与平台成员单位共同召开联席工作会议,对于W汽配城内经营场所长期存在销售侵权商标的商品情况进行集中研判会商,认为上述情况侵害了不特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汽配城正常经营秩序,也会因这些配件的更换使用给车辆行驶和道路安全造成隐患,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会议很快对闵行检察院针对该情况开展行政公益诉讼达成合意。

  闵行检察院还实地走访行政执法机关、邀请该院特邀检察官助理(知识产权专业法学专家)参与线索研判,对加强W汽配城这类汽车配件集中交易经营场所侵权行为打击力度、健全常态化排查机制监管、深化对经营者的政策引导和自查自纠、搭建长效机制等形成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建议。

  2023年9月,闵行检察院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并向行政执法机关制发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书》。后行政执法机关书面回复称,已根据检察建议的要求,组织执法人员对涉案被告人杨某某及庞某某经营场所的汽车配件销售情况进行再次核查,防止销售侵权假冒汽车配件的情况再次发生,同时对W汽配城开展多次集中检查,出动40余人次,检查商户30余家,要求整改10余件,针对W汽配城侵权行为多发情况制定长效监管机制。

  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机关的整改举措进行持续跟进监督,建立假冒汽车配件案件专项台账予以实时跟进核查,并通过延伸检察职能形成治理合力。经审查,闵行检察院认为该行政执法机关收到诉前检察建议后已依法积极履职,遂终结案件。

  实现检察职能深度融合贯通  综合履职取得良好成效

  “民事、行政监督案件数量整体上升;民事监督案由覆盖面有所扩大;知识产权领域公益诉讼稳步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诉前阶段落实整改成效良好……”市检察院第十二检察部主任谢飞在介绍白皮书中全市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案件情况时说。

  白皮书进一步披露,从全市来看,申请民事、行政监督的主体类型正在多样化。由于知识产权的管理、使用与维权需要大量成本,故申请监督主体以企业为主,涉及化学工程、机械制造、食品销售等不同行业领域,同时还包括“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此外,随着上海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建设,持续加强吸引和利用外资力度,涉外知识产权监督案件有所增长,反映出外资企业对上海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信心逐步增强。

  同时,检察机关聚焦假冒婴儿奶嘴、奶粉、运动饮料等关乎民生的食药品、日用品领域存在的质量问题,通过要求行为人赔礼道歉、消除危险等方式修复公共利益损失,增进民生福祉,筑牢产品质量安全防线。

  检察机关也关注新业态新需求,敦促有关行政机关整治外卖团购软件刷单服务,医药企业就抗代谢抗肿瘤药销售达成的垄断协议,以及诸如制氢产品等行业内的虚假宣传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与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各地区检察机关注重结合区位产业特点,助力区域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是统筹运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综合运用各类法律监督方式,实现检察职能深度融合贯通,实现综合保护效果。2023年,上海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取得了良好成效。”白皮书这样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