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张家港市集中关停了一批政务新媒体账号,涉及单位包括多个政府部门和中小学校。例如,张家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为进一步推动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工作要求,我局政务新媒体账号‘张家港住建’微信公众号于2024年4月22日起,停止发布信息,并启动关停注销程序。”
除此之外,当地水务局微信公众号、法院微博账号等政务新媒体账号也宣布关停。据报道,账号相关内容和服务将转移到政府公众号及APP等平台。
一个个半死不活的新媒体账号是形式主义的镜子
建设政务新媒体账号,只看有没有,不看能不能用、有没有用,无疑也是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账号上的阅读人数和文章内容就摆在那里,点开一看就能知道这个号是不是在用心运营;糊弄自己、糊弄群众的内容放在那,就是在打自己的脸。基层工作人员时间精力本就有限,维护这些根本没什么实际意义的账号,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政务新媒体账号本身没有问题,出问题的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的领导干部。有领导认为有了账号就说明工作干了,起码态度没问题,没有账号就说明没认真干工作。至于群众看不看,他们并不关心。基层人员明知道这些账号根本没人关注,自己写完自己看,可还是要硬着头皮更新,为了增加一点关注量,使尽浑身解数,浪费资源和精力。一个个半死不活的新媒体账号,就是一面面形式主义的镜子,折射的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作风。
2023年12月,国家网信办印发《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注册运营政务公众账号,要严格控制数量,加强信息更新。让政务新媒体排出形式主义的毒素,跑出速度,真正便民利民势在必行。此次张家港市集中关停一批无用政务账号,将信息和服务集成起来,既体现了政府部门务实的工作作风,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也能让信息发布和服务供给更集约高效,让群众办事更方便。
为了设立而设立,为了更新而更新的政务新媒体账号必须越来越少,政务账号“瘦身”就是在为指尖“减负”。
信息公开窗口在精不在多
乍一看,政务新媒体账号的集中关停似乎是在开历史倒车,似乎有违“政务公开”的要求。然而,细究之下不难发现,对政务新媒体账号进行集中高效的管理运营,正是为了保障政务公开而采取的明智之举。
在政务公开的要求下,各地各部门注册建立了一大批政务新媒体账号,“两微一端”甚至已经成为“人手一份”的“标配”。然而,许多地方的政务新媒体账号常常是只有数量没有质量,大多数账号处于一种“重建轻管”的状态。不少账号甚至处于“休眠”“僵尸”的状态,寥寥无几的推文还是在账号建立之初发布的,对网友的留言、评论也无法及时回复。这样的政务新媒体账号不仅不能满足群众对于信息公开的需求,反而还会让群众产生不良印象,认为这个部门存在懒政、怠政的嫌疑。由此可见,关停部分不合格的政务新媒体账号,实质上是提质增效的举措。
实际上,规范管理政务新媒体账号的举措已有先例。例如2022年浙江省就发文提出规范基层政务新媒体,通过做强一个县域主账号,整合一批受众面小、运营效果弱、保障能力差的弱账号,淘汰一批长期不更新、定位不清晰的问题账号,提升基层政务新媒体的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总而言之,集中关停一批冗余的政务新媒体账号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但是这应当作为一系列后续举措的开端。接下来,我们希望看到政府部门能够建立起完善、高效、可操作的政务新媒体管理监测办法。同时,要做好做强主推账号,整合各部门的通知、信息,及时、准确地推送发布。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高效的政民互动渠道,真正落实好政务公开的要求,以此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综合自北京晚报、红网等 谚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