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季张颖 通讯员 杨莹莹 潘若喆
披着正版游戏同款外衣架设游戏“私服”,将某热门手游的充值比例由1:1调整为1:5,只要稍微“氪点金”,就能在游戏里实现“升级自由”。这些“私服”盗版游戏以侵犯正版游戏权利人著作权的代价,成了部分玩家眼里的“香饽饽”,也成为许多游戏推广代理口中的“聚宝盆”。近日,由闵行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况某、陈某某、李某某侵犯著作权一案在闵行区人民法院宣判,3名被告人犯侵犯著作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至4年不等,并各处罚金。
调整充值比例搭建“私服”
况某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平日喜欢打游戏。2022年底,他从游戏圈好友处听说了一个思路,可以从网上通过技术手段,非法获取一些热门游戏的jar程序包(能实现游戏各种功能的程序),进而架设游戏“私服”牟利。
况某觉得自己找到了赚钱的“捷径”,便通过上述方法,找到了某热门手机游戏的服务器,并找到所需要的jar程序包。2023年2月,经过几轮调试,况某将原版游戏玩家充值的比例由1:1修改为1:5,开始搭建运营该游戏的盗版“私服”。“修改充值比例等于降低了玩家的成本,这样才能让玩家玩我们的游戏。”况某回忆道。
为了能扩大吸引到的玩家规模,况某又找到陈某某,为该款游戏对接第三方支付公司,并开发相应的程序,完成游戏的资金端;同时陈某某伙同李某某成立工作室,积极为该款侵权游戏做网络推广引流。截至案发,三人非法经营数额共计69万余元。
纸终究包不住火。2023年5月,涉案游戏负责人前往派出所报案,其公司旗下游戏被一非法运营未经授权的私服版本手游侵犯著作权。
抽丝剥茧锁定犯罪事实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承办检察官加强与涉案游戏著作权权利人的沟通,补充调取涉案游戏开发、著作权等级的相关材料,查清该游戏的著作权权属,引导知识产权权利人实质性参与诉讼。同时,为了更好查清事实,检察机关细致梳理了况某等人的聊天记录及资金流水方向,抽丝剥茧锁定犯罪事实,有力保障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网游私服一般是指未经网络游戏著作权人许可,非法获取并控制网络游戏服务端程序,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向游戏玩家提供客户端程序,私自运营他人享有著作权的网络游戏的侵权行为。”承办检察官解释,本案中被告人况某等人的行为符合“私服”的特征,况某非法获取原版游戏的jar程序包,搭建游戏完整服务端,并将上述jar程序包小幅修改后上传至服务端,以此制作盗版游戏,该行为属于复制行为;况某三人通过QQ群、抖音等网络平台宣传推广盗版游戏,并向玩家提供客户端下载链接,属于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的行为。检察机关认为,况某等人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计算机软件作品,其行为已触犯刑法相关规定,构成侵犯著作权罪。
2023年10月,闵行检察院以被告人况某、陈某某、李某某涉嫌侵犯著作权罪提起公诉。鉴于况某等三人自愿认罪认罚,且退缴违法所得,3名被告人最终因犯侵犯著作权罪,被法院判处前述刑罚。
【检察官说法】
“私服”诱人外表背后隐藏着不小的危害及隐患。对于正版游戏运营商,“私服”吸引了原本正规游戏内的用户,分流了正版运营商的利润,直接造成了运营商的经济损失;对于游戏产业市场,不断削弱正规游戏企业的创作积极性,打击整个行业的创新态势,从而危害游戏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游戏玩家而言,“私服”的使用破坏了游戏的公平性和平衡性,直接影响到其他正常玩家的合法利益,同时“私服”还有非法性和不稳定性的问题,存在随时被关停的风险,导致玩家本身的投入得不到保障。
检察官提醒,游戏玩家应尊重并保护正版游戏的知识产权劳动成果,切莫贪图小利去玩“私服”,以避免自己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网络平台监管部门及有关单位应当加强对于“私服”的打击力度,共同维护正版游戏运营方的合法权益,营造健康良好的知识产权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