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飞
最近一段时间,黄金价格开启连涨模式,市民购金保值的消费热度持续不减。但黄金交易市场鱼目混珠,前期诱导消费者,证书隐瞒黄金克重,售后无法退货,消费者很容易掉进商家提前设置的陷阱中。最近,家住浦东南汇的顾阿姨向《上海法治报》反映,自己拿着足金去亚一金店换购了镶嵌红宝石的黄金手链和戒指,回家后儿子周先生认为店家虚标首饰价格,存在诱导消费者行为,并立刻前去退货,换回自己的足金,但亚一金店拒绝了退货要求。
“不能退,只能换”
4月20日下午,顾阿姨在浦东新区惠南镇东门大街16号上海亚一金店,看到店中有拿黄金换购金首饰的活动。在多种首饰中,顾阿姨看中了镶嵌红宝石的一条金手链和一只金戒指。在店员们的推荐下,顾阿姨拿出家中的5.78克和12.85克两块足金以及一块0.27克的K金,并支付了3元,换购了这两件首饰。
根据亚一金店出具的鉴定证书显示,戒指的检测结论是18K金合成红宝石戒指,总质量为2.698克,标价5500元;手链是18K金合成红宝石手链,总质量为5.317克,标价12450元。证书上除了首饰的总重量,并没有标注黄金具体的重量以及工艺费用。收据上显示,两件首饰共优惠了5385元,实际上手链和戒指的总售价为12565元,而且两张收据上都有顾阿姨的签字。
而顾阿姨当时拿出的两块足金共18.63克,根据当日的黄金价格730元/克来换算,价值共13599.9元,这其中还不包括0.27克的K金价值。顾阿姨的儿子周先生觉得亚一金店诱导老人消费,虚标首饰价格,隐瞒首饰中黄金克重,这次换购存在猫腻,于是立刻带着顾阿姨和两件首饰赶回亚一金店,要求退货或者重新换回足金。
“我们当天下去就回到亚一金店,离购买时间也就一个多小时。当我们提出要退货或者换回足金时,店里工作人员表示,换购的手链和戒指是店中的宝石类首饰,如果换购不满意,可以换同类型的首饰,无法退货。但我提出换其他足金时,亚一金店直接拒绝。”周先生愤愤不平地对记者说。
记者随后致电惠南镇东门大街16号上海亚一金店,陈姓经理表示,当天顾阿姨独自一人到店中,看中了店中做优惠活动的手链和戒指,于是拿出自己的旧金进行换购。“戴上手链和戒指后,顾阿姨觉得非常好看。整个消费过程中,我们没有任何诱导消费的行为。”陈经理说。
对于周先生当天下午要求退货的要求,陈经理称,当时已把顾阿姨拿来换购的足金熔化了,第二天就送到总店去了,无法进行退换。至于换购其他足金的要求,陈经理表示,根据上海亚一金店公司的要求,贵重首饰一经售出,不得退货,只能换货。而根据顾阿姨当时的情况,只能在商家指定的珠宝类饰品中进行换购,无法换店中足金的商品。
记者随后询问珠宝类饰品的标牌中为什么只有总重量而没有黄金的重量时,陈经理解释称,这是珠宝类饰品的统一标牌,其中的标价也是公司统一定价的,自己无法随意修改。
调换规则要公示上墙
针对近期黄金消费市场出现的乱象,全国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均发布了消费提醒。近日,江苏省常州市市场监管局通报了2023年该市黄金珠宝消费投诉举报的数种主要情形,包括黄金“以旧换新”时不向消费者明示所换“工艺金”品名、重量、纯度、单价。
上海市黄浦区消保委近期对老凤祥、亚一金店等品牌在内的30家门店进行了暗访。黄浦区消保委指出,旧金调换规则是消费者关注的热点。暗访发现,部分知名黄金品牌能够做到规则公示上墙。由于旧金调换没有强制标准,不同品牌的旧金调换有不同规则,如果门店没有公示,很容易产生歧义。
截至发稿,记者获悉,商家回复称,因商品已明码标价,且购买时经客户签字确认,依然拒绝退货。
对于该起黄金消费纠纷,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商家在调查中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但在整个过程中有些做法值得商榷。如商家对独自购买贵重物品的老人是否存在诱导消费行为;当天消费者就去店里进行退货,商家拒绝退货,是否存在猫腻;商家为何没有给消费者开具发票……现在正是上海“五五购物节”期间,希望商家都能诚信经营,少一些套路,让消费者放心。
律师说法
保障消费者对所购买商品真实情况的知情权
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彭龙律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商家销售的镶嵌类珠宝饰品,如玉石、翡翠等,无论在质量方面还是定价方面,往往缺乏明确可供参考的标准。而且,此类饰品的定价除了包含材质的因素外,还包括设计、工艺、形象等艺术附加值,而艺术附加值占材质的价值比重各有不同,导致产生的退赔纠纷比较多。但是,无论是贵金属类饰品还是镶嵌类饰品,作为销售者均应当保障消费者对所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享有的知情权,这个知情权包括保障按照要求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信息。并且销售者应当保障此类信息的真实和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因此,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此类饰品的过程中,注意索要发票或交易凭证,确认其中载明商品的必要规格、型号、重量、计价方式以及价格等必要内容,对发票背后的相关条款,尤其是退换货条款,有权要求销售者予以解释和说明,出现消费纠纷时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寻求帮助,也可以通过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