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浦区法院诉源治理典型案(事)例发布
□ 记者 夏天
“抖音上刷到一个直播间正在放剧,我看得津津有味,谁知一旦播到精彩桥段,主播突然把剧暂停了,然后开始带货……”
时下“直播经济”火爆,一些主播却“另辟蹊径”,选择热播剧或经典剧进行直播。而以往为了“追”不同影视平台的独播剧只得充值多个VIP的观众们,也乐得省去这些“麻烦”,收藏几个直播间,即可畅享“免费”好剧。
然而,直播间播剧的行为,涉及侵犯版权方的著作权纠纷。在抖音、Bilibili等头部互联网大厂入驻的杨浦区,上述现象带来的诉讼已然呈显著增长。面对这些案情相似、当事人同一,但案件数量多、标的大的集中诉讼,杨浦区有限的司法资源该如何应对?法院又该如何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减少同类行为反复被诉,为平台经济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揽子调解后
司法建议向直播平台列出“治疗方案”
去年10月,杨浦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受理了数十件某影视网站诉某视频平台的著作权侵权案件。被诉侵权行为均涉及平台用户开设直播间播放原告享有权利的影视剧。
“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诉讼服务需求的激增和诉讼增量的挑战。”杨浦法院立案庭庭长何敏表示,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化解由同一权利人或针对同一侵权人提起的规模化诉讼案件,成为重点难点所在。
和解,无疑是化解这类矛盾的“最优解”。承办法官在与双方开展“背对背”谈话,并了解诉辩意见及基本案情的基础上,综合同类案件裁判思路,剖析一个典型案件,理性阐释整案诉讼风险。
在确定双方存在调解基础后,承办人逐一对所有案件中侵权行为、作品知名度、播放情况、观看人数等进行分析,逐项研究调解方案,最终促成双方就该批类案达成一揽子调解协议。
承办法官并未止步于结案,针对调解过程中双方据理力争的平台审核责任、侵权投诉问题,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建议平台对首播期、热播期影视作品建立更高级别的预警机制,为权利人提供有效的类型化投诉模板,在提高投诉“有效性”的同时也能加速平台处理投诉的“及时性”,尽可能减少同类行为反复被诉。
何敏表示,在此系列案件的化解过程中,强调并坚持了非诉调解的理念,“通过调解一个典型案例,提取类案公因数,促成一批类案的‘打包’成功化解。更重要的是,在调解中,有意识地关注并分析引发纠纷发生的深层次内因,并针对性地诊断‘病因’、列出‘治疗方案’,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个性化的司法提示,强化治理实效跟踪,实现‘预防-解纷-治理’的良性循环。”
从小切口发力
维护平台经济法治环境
记者于昨天杨浦法院召开的诉源治理十大典型案(事)例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了部分案例。随着平台经济的迅速发展,还有美团这类头部电商平台也入驻杨浦区,由此带来的法律纠纷更为多样。发布会披露的另一起案例,就与电商平台被“薅羊毛”有关。
被告人利用某电商平台推出的新用户首单享受满减优惠券以及每推荐一名新用户可领取随机奖励金的活动漏洞,通过“接码软件”购买虚拟手机号码用于接收验证码,再通过“分身软件”对该电商平台APP进行若干分身,注册虚假新用户获得首单优惠券,并将使用优惠券购买的商品转卖牟利。被告人还通过分享邀请自己注册的虚假新用户,领取该电商平台的推广奖励金。
据何敏庭长披露,近年来杨浦法院审结以上述方式骗取新用户首单优惠及推广奖励金案件共计30余件,犯罪金额在数千元至十万元不等,对30余名被告人判处拘役三个月至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不等的刑罚,并处罚金。
为有效预防及减少此类案件发生,维护互联网企业合法权益,促进电商行业有序发展,杨浦法院刑事审判庭向该电商企业发出一系列司法建议:包括要加强技术研发和运用,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唯一性,同时有效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分析用户号码的行为和风险等级,有效识别潜在的恶意“薅羊毛”用户;以及要加强骑手等相关重点人员的管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等。
收到司法建议后,该电商企业高度重视,针对司法建议提出的问题成立整改小组开展专项整改工作,并及时回函作出整改。发出司法建议一年后,杨浦法院刑事审判庭负责人前往该电商企业实地走访,回访考察司法建议发出后的成效。该电商企业负责人称,一年来,企业着力开展恶意“薅羊毛”、网络“黑灰产”的治理,类似“薅羊毛”诈骗案件的发生率已大幅降低。
何敏表示,针对此类涉平台经济案件,杨浦法院主动作为,“开良方+做回访”,从小切口发力,助力电商企业补好经营的漏洞,维护电子商务交易安全和秩序,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诉源治理不仅为了减少诉讼增量
更要助力法治建设
“如今的诉源治理工作,已不仅仅是为了减少诉讼增量,而应当从法治建设出发,让杨浦的经济转型更加顺畅更加健康有序。”发布会上,杨浦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钱海啸表示,杨浦法院探索多元解纷、诉源治理工作的重心前移、力量下沉,建立“1+X”诉源治理配套机制,在互联宝地·杨浦园创设重点行业诉源治理实践基地,通过四级闭环治理,促进前端“止于萌芽”、诉前“防于成讼”、诉中“快审提效”、末端“延伸治理”。
所谓“止于萌芽”,是杨浦法院在前端就注重服务引导,积极对接平台企业,强化司法统计研判,开展前端普法宣传和法律风险提示,提供针对性法律指导和服务,促进企业依法依规经营,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
而“防于成讼”,是杨浦法院在诉前注重分层调处,发挥多元共治合力。拓展解纷“朋友圈”,协调整合企业自治、人民调解、行业调解、民非组织等解纷力量,形成内外联动的多层解纷架构,努力让更多的矛盾纠纷化解于诉前。
杨浦法院还帮助并指导企业自身进行内部调处,比如帮助美团公司优化“小美评审团”机制,目前“小美评审团”每月处理差评争议超10万件,580余万用户作为评审员参与评审。
近期,该院“杨小知工作室”与“小美”法治联动,上线了“清汤大老爷”,在评审主页投放系列普法动漫微视频,有效提升了用户参与度和评审能力。
一旦进入诉中阶段,杨浦法院则“快审提效”,对于涉平台经济诉讼案件,加快审理节奏、帮助优化平台规则、推行示范裁判机制“以判促调”,加强司法调处效率,提升平台企业获得感。
到末端,杨浦法院注重彰显行业治理实效。结合审判实践和司法大数据分析,整理归纳行业治理痛点,通过多元载体、多种举措延伸司法服务,助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治理,这就是“延伸治理”。
此外,对于当事人排斥前置调解、仍信赖诉讼程序来解决纠纷的情况,杨浦法院也加强宣传引导,深入基层普及优秀的调解案例,充分阐明调解的灵活性、非对抗性、便捷性及低成本等优势,让老百姓对于诉前调解有一个具象的认识,减少排斥心理。
提升调解专业能力也不可或缺。“人民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解结果,也会影响当事人对于调解的认可度、满意度。法院可以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案例指引以及个案反馈,多措并举,提升调解组织调解能力,更好应对日益专业化、新类型的矛盾解纷。”何敏庭长说。
杨浦法院还表示,老百姓对于多元化解工作的不了解,其中也有部分原因是法院未及时、准确地告知当事人案件处理流程,导致存在信息偏差。因此,法院要在确保程序规范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当事人知情权,及时告知案件处理程序,并释明调解程序同样是法治轨道上的解纷途径,应当给予充分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