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疗“专利”变成病患“福利”

2024年上海市专利转化运用十大典型案例公布
上海法治报 2024年05月13日 陈颖婷

  □  首席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运用专利聚焦破解新材料“卡脖子”难题;打破国外垄断,让医疗“专利”变病患“福利”……昨天,记者从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了解到,该局评选形成《2024年上海市专利转化运用十大典型案例》,这些专利运用涵盖了医药器械、化工产业、创新药研发、无障碍场景建设等领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建立产学研医企合作的成果转化全流程管理体系,由临床医生,技术人员、技术转化人员、医疗企业共同合作,注重知识产权壁垒建设和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形成如“鸿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等一批打破国际垄断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截至今年4月中旬,全球累计TKA(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量突破1100例,临床应用覆盖国内外近70家医院的骨科、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真正实现了医疗“专利”变病患“福利”的医学创新研究目标。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则构建促进新药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转化运用的生态系统。2023年,新提交PCT专利申请123件,新转化项目11项涉及14件专利,合同金额6.85亿元,三款1类新药成功获批上市。其中,海益坦·谷美替尼片上市一年来在中国已惠及千余名患者,预计未来三年(2024-2026年)药品累计销售收入有望达到15亿元左右。

  上海正在建设无障碍城市环境,饿了么免费开放许可的13件“信息无障碍”专利正是在此类场景下产出并运用的。比如“带残障骑士认证沟通图形用户界面显示屏幕面板”专利,用于辅助听障骑手沟通的电子沟通卡,其对应的功能在线上为饿了么平台超过3000名听障骑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