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季张颖 通讯员 顾婧妮
“妈……妈……”随着一声发自心底的呼唤,小潘的泪水夺眶而出,而此时潘女士早已按捺不住内心激动,母子二人再度相拥在一起。
6年前,先天有智力残疾的15岁男孩与母亲走失,后被作为流浪人员收容在上海福利院里。近日,从徐汇警方传来消息,经过大量排查工作,徐汇警方在“团圆行动”中成功帮助这对失散6年的母子团圆。
单亲比对确定疑似范围
小潘是非婚生子女,当年潘女士不想让家乡人知道,作为单亲妈妈独自带着孩子四处打工。2018年,潘女士母子在一家超市附近走散。“他先天有智力残疾,走失的时候是15岁。”自行寻找无果后,潘女士没有立即报案,再次来沪报案,已经时隔几年后了。
一般寻亲最好能采集父母双亲的血样,但潘女士不具备这个条件。“有双亲血样就能将目标范围缩小到个位数。而现在要面对很大不确定性。”徐汇公安分局刑侦支队民警侯东洋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徐汇公安分局刑侦支队抽调支队刑科所、重案队精干力量组成专班,全力开展“团圆行动”。作为专班成员,侯东洋在支队前期大量基础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潘女士已采集血样进行单亲比对,梳理出千余条符合此条件的人员信息。
通过对一条条信息研判筛选,侯东洋逐步缩小范围,终于排查出一个疑似小潘的刘姓人员。可此人的户籍地在上海,这又与小潘原籍贵州有出入。侯东洋追本溯源,发现其身份为流浪收容人员,户籍地为上海福利院。经询问得知,原来当年因男孩无法表达自己姓名和身份信息,福利院为他重新起了名字,目前居住在本市的救助站里。
“团圆行动”助孩子回家
于是,侯东洋联系上了此时正在温州打工的潘女士,将“小刘”近期的照片转发给她辨认。不出一分钟,潘女士就来电确认这就是她走失的儿子小潘。
“团圆行动”专班随即将曾经采集到的“小刘”血样送往市公安局刑侦总队进行亲缘鉴定,结果显示符合单亲关系,也符合母系遗传,进一步从生物学上印证了“小刘”就是小潘。
今年4月底,潘女士在其姐姐的陪同下来到上海救助管理二站,当工作人员将小潘送到她面前的时候,母子二人都潸然泪下。“一切感觉像做梦,当年走失的时候,他脾气不好,营养不良,头发黄黄的,今天再见,他长高了,脾气也变好了,头发乌黑,感谢你们!”潘女士和姐姐向救助站工作人员表达了真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