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优先受理、上海12345手语视频系统上线……

“政策礼包”提升残疾人司法服务体验

上海法治报 2024年05月20日 陈颖婷/夏天

  □  记者  陈颖婷  夏天

  本报讯  在第34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从全国到上海,一系列助残政策礼包陆续到来,持续提升残疾人法律服务水平和政务便民体验。

  上周五,司法部部署开展“法在身边  助残护残”活动。活动提出进一步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无障碍环境建设,为残疾人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免预约、免排队、优先办服务,有条件的安排专人提供陪同引导、手语翻译、代书代办、法律咨询等。对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实行全流程监控评估。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异地协作机制,降低残疾人异地维权成本。依法对法律援助案件的残疾受援人减免公证费、鉴定费,鼓励各地出台更多价格减免政策,指导有条件的法律服务机构扩大费用减免范围。

  在上海,全市、乃至全国各地来沪的听障人士,都可以更加方便迅捷地通过“12345”接受上海市政务便民服务了——因为新版上海12345市民服务热线手语视频系统于上周五正式上线。本次系统性更新后,使用者不需要额外下载任何软件,只需在微信小程序上就能拥有这项服务。此举不仅能够使得听障人士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顺畅互动,还可以赋能至全市所有街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安派出所及婚姻(收养)登记、就业援助、残疾人事务受理点、医院导医台等窗口,为使用者提供实时的手语翻译服务。

  针对经常有残疾人朋友反映政策不清楚、助残服务机构在哪里不知道,基层助残员反映不清楚自己对接的残疾人是否符合相关政策等情况,上周六,作为全国首家一站式网上助残服务大厅、首个“政策找人”闭环式管理的一体化平台的上海“阳光申办”也正式上线启用。“阳光申办”首次打通“随申办” APP、支付宝和微信小程序等多个平台,集成市区两级助残服务入口,汇聚上海市残联、市大数据中心、全国助残数据和第三方助残机构等与残疾人相关的数据,为残疾人提供一站式、精准化、智能化的服务体验。“阳光申办”首创闭环式“政策找人”新模式,整合现有45项残疾人政务服务事项、最大限度避免政策覆盖留死角、有空白。

  长宁区人民法院则立足工作实际,针对新形势下人民法院诉讼服务无障碍建设、涉残疾人诉源治理等新命题,发布了8条具体措施,涵盖了便利残疾人参加诉讼活动的硬件设施、彰显司法温度的软件服务、满足残疾人对公平正义需求的机制安排等3个方面,为残疾人提供更高质量的诉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