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季张颖
本报讯 近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上海铁路运输中级法院)、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法院在位于崇明区陈家镇的中华鲟梦园会签共建协议,共同揭牌成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通过科研与司法跨界融合、环资司法跨级互动,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共同打造集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生态法治教育于一体的生态环境保护平台。
近年来,崇明法院不断完善生态司法协同机制,在全市法院探索建立首个生态司法协同中心,最大限度凝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等各方力量,构建起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式跨部门跨区域生态治理共赢新格局。
为发挥引领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效应,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三家单位在中华鲟梦园协作区域共同打造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平台,并签署《关于共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的协议》。
《协议》明确了生态修复、法治宣教、沟通协调等方面的不同职能与作用。同时在中华鲟梦园协作区域设置巡回审判点,在开展环资典型案件巡回审判时组织社会公众参加旁听活动,扩大典型案件的宣传效应,实现“办理一案、教育一片”。
记者获悉,由于环境资源案件具有高度复合性、专业技术性等特点,存在技术事实查明难,鉴定周期长、费用高,生态环境修复难度大等问题,崇明法院聘请了7名专家作为该院环境资源审判的技术调查官,为环境资源审判提供“多领域专业化”的技术支持。活动现场为聘请的环境资源审判技术调查官颁发了聘书。
此次受聘的7名技术调查官均是生态环境专业技术领域的权威人士,聘期为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