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消费制度 打响“上海购物”品牌

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成效
上海法治报 2024年07月03日 陈颖婷/季张颖

  □  记者  陈颖婷  季张颖

  本报讯  上海是全球消费资源聚集地,不仅集聚一线国际品牌,本土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也不断提升。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情况如何?昨天,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情况的报告。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朱民在报告中提到,3年来,上海聚焦“国际”、紧扣“消费”、突出“中心”,着力推动消费提质扩容,着力创新业态和服务功能,着力提升消费环境品质,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打响“上海购物”品牌。

  上海打造进口消费品集散中心,世界知名高端品牌集聚度超过90%,一线国际品牌覆盖率98%,国际零售商集聚度位居全球第二。上海口岸消费品进口总额占全国比重达40%以上,进口服装、化妆品、汽车分别占全国的70%、47%和36%。在进博会溢出效应的带动下,“6天+365天”交易服务平台扩容至60家,累计进口商品超3230亿元。

  同时,上海本土品牌加快发展。上海发布了首发经济引领性本土品牌推荐榜单,累计推出213个上海新品牌和老字号品牌。197家老字号品牌入选商务部“中华老字号”,数量居全国首位。

  旅游、文化、体育、餐饮等服务消费高度活跃。去年上海接待境内外游客超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4122亿元,同比增长77%。全年举办营业性演出超过4.5万场,其中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演出194场,比2019年增长60%以上。去年举办各类重大体育赛事118项,带动消费37亿元,拉动相关产业效应129亿元。上海环球美食餐厅数量超过1.3万家,餐厅数量、规模、餐饮消费占比均位居全国第一。

  上海点亮城市夜间经济,全市推出10个水岸夜生活体验区,16个区域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打造6条周末限时步行街,推出100个夜生活好去处,形成商品和服务消费多元联动的夜间经济新场景。在夜场电影播放量、夜间出行活跃度和夜间灯光强度等维度,上海位列全国城市之首;酒吧数量超过2800家,位居全国前列。

  据了解,市商务委等7部门联合制定《上海市优化首发经济营商环境建立“营销活动报批一件事”制度实施方案》,对营销活动涉及的公安、文旅、绿化市容、市场监管等部门报批事项,建立“一网办理”“一窗受理”制度,目前已受理30余件,办理效率有效提升。

  就在昨天下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的总体安排。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首届“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将于7月6日启动,持续至10月第二个周末。届时,上海将推出“7+58+X”共百场商旅文体展联动活动,为境内外消费者提供多元消费场景。据朱民介绍,包括“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首届上海国际邮轮节等在内的7项具有较强国际引流效应的标杆活动准备就绪,58项商旅文体展联动重点活动将渐次展开。

  在服务保障措施方面,目前也已推出重点商圈行李寄存双语攻略。7月底全市商业领域行李寄存服务点位将达到500个,不断提升市级重点商圈重点商场行李寄存覆盖率及对应的双语标识覆盖率。同时发布2024版离境退税商店购物指南,推选出首批14家“国际友好商场”,为游客提供行李寄存、外卡支付、离境退税及双语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