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上的“把脉人”,在日复一日间“望闻问切”

浦佳慧: 驻守申城“大动脉”的“高架医生”

上海法治报 2024年07月10日 陈颖婷

  □  首席记者  陈颖婷

  延安高架,横贯东西,分隔南北,是上海城市交通最重要的快速路之一。它犹如一根城市“大动脉”,决定着整座申城的交通秩序,它的畅通与否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交警总队高架支队二大队警长浦佳慧就是这根“大动脉”的“把脉人”。

  他犹如一位“空中医生”驻守在此,对各种发生在高架上的情况“诊现痛”“治未病”,在日复一日间“望闻问切”。

  “出诊”随身携带“百宝箱”

  申城梅雨季节,也是交通事故的高发时节。连日来,浦佳慧就像一名随时“出诊”的医生。和医生一样,浦佳慧也有一大一小两个“百宝箱”,“大的放在警车上,小的放在警用摩托上。”浦佳慧告诉记者。箱子里,从便携式搭电器,到轮胎充气泵,再到窨井起盖器、补胎液、晕车贴,乃至医疗用具、糖果、猫粮狗粮、安抚玩偶等各种物品一应俱全。

  不久前,浦佳慧骑着摩托车在延安高架江苏路段巡逻。当行驶到延安高架江苏路上匝道斑马线附近时,他注意到一名女性焦急站立在此,一旁的斑马线上则停着一辆小轿车。“警察同志,我车子爆胎了,本来想自己换胎,但这些螺丝实在太紧了,怎么也拧不下来。”女司机求助。浦佳慧立刻拿出“百宝箱”,开始实施“急救措施”。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轮胎的更换工作。“对于高架交警而言,快速处置是核心。”浦佳慧说,“因为高架上多耽误1分钟,后面车辆排队就有800米长。”

  在浦佳慧的手机中,至今还保存着数百个事故处理微信群。他为事故当事人之间主动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详细解答疑问,分享处理事故相关流程和知识,让当事人对事故处理环节有更清晰的认识;他及时更新事故处理进度,让当事人随时了解最新情况,增强了当事人的信任感。

  除了要处理各种机动车和驾驶人的突发情况,浦佳慧还随时关心高架上出现的各种小动物。夏季时分,延安高架在高温炙烤之下变得异常热辣,南侧延安东路立交出口不到200米的地方,浦佳慧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逆行,从高架上成功救下了一只小狸花猫。

  “车道上有猫,一些驾驶员势必会想办法避让,容易因此产生拥堵和事故,交警第一时间把猫带离高架,在保障交通安全的同时,也保障了动物的生命。”正因如此,浦佳慧的“出诊箱”里也增添了抓猫手套、猫粮狗粮等各种“宠物专属”。

  既要“医现痛”也要“治未病”

  一个看似平常的周五下午,浦佳慧在巡逻中敏锐观察到,延安高架北侧的交通流量有些异常。

  驻守高架十年间,浦佳慧清楚地知道,这里的车流高峰通常是在傍晚5点左右才会出现。可不到下午3点,虹许路交汇处路段就出现了“车流打架”现象。

  浦佳慧当即决定“治未病”,立即采取干预措施,防止拥堵的节点不断扩大。他一边请求指挥中心在延安高架北侧增派30%牵引力量,一边请示大队增派机动警力加强接处警。同时,将南侧岗位民警部署到北侧延西立交、虹许路等关键岗位提前展开疏导。

  很快,“空中医生”浦佳慧开出的这张“药方”就发挥了实效,原本趋于混乱的车流逐渐变得有序起来,拥堵节点也开始逐步消除。最终,车流始终保持在50码速度通行,当天晚高峰平稳度过。

  浦佳慧还积极思考,提出利用交通岗亭设置快处易赔“指导站”的建议。试行期间,浦佳慧和警组同事们就通过“电话预处警”方式,引导事故当事人撤离至就近岗亭位置,再为当事人提供事故自助处理的详细指导和帮助。

  取得积极成果之后,快处易赔“指导站”数量迅速扩容。截至目前,全市高架道路共设置了41个快处易赔“指导站”,所有的下匝道也都安装了快处易赔二维码铭牌,近60%的高架交通事故得到自助处理。

  浦佳慧还提出建议:充分利用枢纽平台互通的特点,将火车站车流分流至机场,引导旅客从机场出发平台徒步至火车站出发平台,实现“将道路空档填满”的效果。这一措施实施后,虹桥枢纽南侧高架道路基本消除拥堵,在国庆、元旦和春节假日期间,圆满完成应对大客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