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标兵代表走出法院,走进直播间

上海法院人有很多故事要说给你听

上海法治报 2024年07月12日 谢钱钱

资料图片

  □  记者  谢钱钱

  轻轻调整麦克风位置、整衣装、清清嗓,“5、4、3、2、1”耳机里传来导播的倒计时声,随着主持人声音响起,一期全媒体直播拉开序幕。从今年1月11日到3月28日,在为期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你好,上海法院业务标兵》全媒体系列访谈节目,每周四下午准时与听众见面。

  20名上海法院业务标兵代表走出法院,来到电台直播间,集体亮相于公众视野。业务标兵们是如何一步步“炼成”的?不同岗位的标兵如何以己之力守护公平正义、推进法院建设?从“参与者”转换为“讲述者”,他们有很多故事要说给你听……

  台前:从“参与者”到“讲述者”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打造上海法院人才高地高峰建设体系,展示“实务型”业务人才专业素养和正义品格,今年1月起,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推出全媒体系列访谈节目《你好,上海法院业务标兵》。

  节目围绕上海法院“政治建设引领、司法质效为本、数字改革赋能”工作主线,聚焦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抓好刑事、民事、知识产权、海事、金融等领域审判重点任务,推进数字法院建设等多项法院重点工作。

  办案标兵如何在每一个案件中实现公平正义?审判辅助标兵如何辅助司法裁判?服务保障标兵如何做好后方“补给”?司法警务标兵如何筑牢法院“安全线”?在娓娓道来中,听众慢慢了解到,上海法院人会穿行在高楼大厦间处理标的额上亿的金融纠纷,也会来到田间地头化解看似“鸡毛蒜皮”,实则是村民心头的“大事儿”;他们会在庭上敲响法槌守护正义,也会奔波在执行一线让正义抵达;他们会逐字逐句斟酌一份沉甸甸的裁判文书,也会探索数字法院建设助民解忧、提高审判质效;他们是法学出身,也是金融、计算机等多种专业技能傍身的“全能王”,他们是多面且务实的上海法院业务标兵。

  “投资者司法保护综合平台”和“四位一体”技术事实查明机制、上海首例涉及租户停车权益的业主撤销权纠纷等各类案件,不少事关老百姓权益的机制、案件,被以第一视角剖析讲述。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司法服务保障国家金融战略,数字法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这一系列举措背后的“长尾效应”更展现了司法系统在新时代的积极作为。

  最新的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增加了一个指标——“公共服务”,这就是说,良法也必须转化为善治。

  刑事审判要遵循国之常法、世之常理、人之常情,把国法作为裁判的底线不可逾越,把天理作为裁判的精神予以彰显,把人情作为裁判的温度来可触可感,做到既恪守法律,又通情达理。

  法官既要有遗世独立的超脱品行,也要有悲天悯人的古道情怀。

  “枫桥经验”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纠纷。

  ……

  电台节目中更是金句频频,法律与人文的深度对话全景式展现了上海法院业务标兵的精神风貌。

  幕后:“1+6+X”激发人才培育“源头活水”

  与此同时,上海法院业务标兵们还向听众讲述了看不见的人生“B面”——一位位法院人的成长故事:因何缘由进入法院?司法逐梦路上如何克服一个个困难?麦克风那头的声音温和而富有感染力,不急不缓地流淌在空气中,通过信号传递到城市每个角落,直触听众心房。

  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孙文霞因求学时期的一次志愿者活动与法律结缘,毕业后义无反顾投身于法院司法技术岗位。“从事法院信息化工作需要把握好业务需求,可是法官的法言法语听不懂,怎么办?”为了弥补差异,她自学通过了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而在进入到上海金融法院后,更是积极参加院内“金融法治菁英项目”,利用周末时间充电,不断补齐金融知识短板。

  从工学出身的“法学小白”成长为一名懂技术、懂法律、懂金融的上海法院业务标兵,孙文霞的奋斗故事,更是新时代上海法院队伍建设现代化“1+6+X”工作体系人才培养成果的生动体现。

  2023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新时代上海法院队伍建设现代化“1+6+X”工作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打造新时代上海法院人才高地高峰建设体系的实施方案》,打造以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主体,以“专家型”领军人才、“实务型”业务人才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人才工作格局,先后评选产生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20人、上海法院审判业务骨干148人、上海法院业务标兵75人、上海法院业务能手304人。各家法院“因地制宜”,推出了“院校合作”“训练营”“攻坚班”等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上海法院业务标兵的评选也正是人才培育蓝图中的一抹亮色,人才培养战略的前瞻布局激发了人才培育的“源头活水”,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激励着上海法院人在各自岗位上精益求精。

  不久前,上海法院业务标兵程龙正式成为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的一位入额法官,随着工作领域的变化,他更加敏锐地察觉到了数字法院的重要作用,于是在办案中充分运用“数助办案”“数助治理”等功能,“要积极努力地去拥抱数字法院建设,为数字法院建设建言献策、贡献智慧。”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三科科长王晴也深有感慨:“在人民法院工作就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进步,可能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更新,也包括社会知识的更新。”

  人才培育机制的激励作用还体现在“老中青”三代“传帮带”的良好传统上。

  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沈言看来,刑事审判工作担负着维护安全稳定大局的重要职责使命,“我非常乐意将自己的办案理念、办案经验倾囊相授,带领年轻法官、法官助理,让法律从象牙塔走向纷繁世界,从纸上走进群众的心里。”

  刘韵所在的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也组织开展了“外滩法官小巷行”之“我在居委当助理”活动,选派青年干警深入社区一线,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积极为青年干警创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发展条件。

  他们的故事,掷地有声

  电台直播间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破产审判庭)法官陆烨带来的一件“体现自身特色的小物件”——一本密密麻麻记满文字、贴满标签的办案本。这本浓缩了疑难复杂商事案件的办案本,条理清晰地展现当事人之间复杂的法律关系、股权的层层穿透等,是夜以继日审判工作的具象化。

  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法官及小同则带来一张发布于18年前的老旧唱片。

  “它的封面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土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平凡粗粝但是又闪闪发光。”“90后”法官及小同是个热爱摇滚乐的法院人,在他看来,坚守和追逐自己心中的理想主义,不随波逐流,不墨守成规,都是摇滚精神。“法院工作中也非常需要这些宝贵的精神和品质。”

  在看得见的台前,上海法院业务标兵在法治逐梦路上乘风破浪,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看不见的幕后,他们在每一次实践中沉淀智慧、积累经验,将法治信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未来,更多的他们还有更好的故事要说给你听。